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
省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主任 徐 静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的改革发展跨越时空、超越时代,又站在了新的征程起点上。如果说最初的改革重在经济领域闯关夺隘,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则拓展到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领域协同推进,而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在文化领域,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支撑根本锁定的系统谋定。
一、聚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改革,加快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革,保障了城乡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短板。但是,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有很多短板弱项,深刻制约了“两个文明”的协调性。
最近,有学者建构了一个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指数,其中衡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指标有:人均GDP、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个数、文体传媒财政支持占比等,评估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指数不充分不均衡特征比较明显,全国平均值只有0.339,有北京、上海、福建、海南、浙江、江苏、天津、山东、湖北、陕西、湖南“双文明”协调的现代化指数高于平均值,其余20个省(区、市)未达到平均值。“双文明”协调的现代化指数在0.5以上的只有北京、上海,在0.4-0.5之间的有福建、海南、浙江、江苏,在0.3-0.4之间的有天津、山东、湖北、陕西、湖南、广东、宁夏、江西、内蒙古、重庆、甘肃、四川,其余则在0.2-0.3之间,贵州也属于这个区间,排名21位。鉴于此,贵州的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工作,重点是要围绕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此,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对此,作为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要聚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方面的改革,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可及性,盘活闲置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构建线上线下公共服务体系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专题协商,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努力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加快补齐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文化短板。
二、聚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改革,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自信才能自强。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从文化层面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而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为此,需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贵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发源地。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讲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还要有文化自信。近年来,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
在省委看来,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需要做到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明塑造力强、文化竞争力强。
为此,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作出具体部署,明确了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贵州对外传播工作体系等若干领域的文化改革任务。这些改革任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作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强贵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信心。
对此,作为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要聚力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方面的改革,发动广大委员紧扣围绕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建立健全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体制机制,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健全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机制,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等若干重大问题和新兴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的资政建言,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文化自信。
三、聚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改革,持续注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加强人文经济学研究。这意味着文化虽然不等同于经济,但文化资源却可以成为经济要素,参与经济发展过程,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资源或动力。这一点在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领域,表现得最为直接。如今,强调文旅融合,不仅是业态层面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强调文化对旅游产业的塑造作用,强调旅游对于文化的传播作用,实际上在肯定文化的经济属性的同时,也肯定了旅游的文化属性。
特别是对贵州来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注入强大的资源和动力。因为一直以来,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是贵州的两个宝贝,也是贵州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天然优势和条件。从自然瑰宝来看,贵州特殊的地质地貌造就万千奇山,异峰、溶洞独具特色,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等享誉中外;从文化瑰宝来看,贵州特殊的历史进程造就文化千岛,厚重的红色文化、淳朴的民族文化﹑深邃的阳明文化﹑久远的屯堡文化独具魅力,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同样享誉中外。省委提出推进旅游产业化的目标,就是要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此,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指出,要聚焦资源、客源、服务,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健全旅游资源区域一体化开发运营体制机制,建立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存量旅游资产盘活机制,健全旅游服务优化机制。
对此,作为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要聚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方面的改革,发动广大委员就推进文化要素的经济动能、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和提升文旅综合服务能力、深化文旅景区“三权分置”改革、创新存量文旅资产盘活机制、推进重点文旅景区提质增效、拓展文旅客源市场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的资政建言,强力注入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