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智慧和力量 助力贵州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省政协十三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发言摘登
编者按
得益于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来,贵州瞄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新目标,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自然、文化两个宝贝,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9月26日至27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贵阳召开,蒋海波、黄琳、冉依依、马武开、薛承梦5名委员围绕“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作协商发言。本报摘登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蒋海波委员代表民革省委发言:
打造温泉旅游IP 让贵州冬季旅游热起来
温泉产业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数据显示,全球温泉疗养行业收入已超600亿美元,我国温泉旅游消费人数每年增长超过20%。贵州省地形地貌独特,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分布广、水质优、环境美,打造温泉旅游产业是贵州利用优势资源突破冬季旅游淡季的最优选择。建议以深化旅游产业改革为契机,推动“温泉+”产业发展。
一是“好马还得配好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把省会贵阳打造为温泉旅游集散地,加大对各地温泉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高质量的住宿服务。打造专业服务人员队伍,推动中西医融入温泉康养产业发展,构建集医学、功能康复、养生健康、水上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温泉康养旅游体系。
二是“羊群需要头羊带”,打造贵州冬泉“网红”。结合贵州岩溶山地理疗温泉的特色,在现有温泉景区基础上(如石阡或者剑河),升级打造一个既具备独特景观特质,又具备高品质酒店、餐饮、休闲、理疗等诸多优良配置的明星“网红”温泉。
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深入挖掘温泉旅游产业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在温泉景区的设计中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并提供特色民俗文化体验服务,如瑶浴泡汤、非遗体验、传统民族手工艺制作等。另一方面深挖贵州民族医药产业优势,赋能温泉旅游产业,如加强温泉景区、康养机构与医疗机构的相关合作,打造独具特色的贵州温泉民族医药养生产业体系。
四是“政府搭台+资本唱戏”,助推温泉旅游产业焕发新活力。针对温泉旅游产业前期投入高、回收周期长、消费价格高的特点,探索构建温泉旅游项目开发的大数据、智慧旅游、创新创业、投融资、资源协同等平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项目扶持等,降低温泉景区建设成本。探索通过健康保险植入、政府发放门票等方式,降低温泉旅游消费门槛,扩大消费需求。
黄琳委员代表民盟省委发言:
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贵州瞄准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做大做强核心旅游吸引物,引领带动全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贵州旅游持续升温,成为众多国内游客的旅游首选地。建议进一步挖掘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产业体系,不断提高旅游品质,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建设世界级旅游产品体系。注重圈层建设、协同布局。核心层以建设世界级景区为基础,率先打造黄果树大瀑布景区、荔波樟江景区、赤水丹霞旅游区等,逐步引导世界级景区向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以及世界级旅游综合体演变。配套层以建设国际化特色乡村旅游群落和国际化特色旅游城镇为依托,率先建设安顺、荔波、赤水等旅游目的地城市及其所辖村落,逐步形成乡村群落旅游国际样板和特色城镇旅游国际样板。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精准衔接核心层与配套层,从而推动形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是建设世界级旅游品牌体系。深度对接海外市场,统筹组织开展旅游形象宣传和产品推广。通过举办国际化的特色活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提高贵州旅游景区的海外曝光率。积极赴国内外主要客源地开展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到贵州旅游景区开展调研和宣传推介活动。用好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资源,充分发挥自媒体作用,进一步提升贵州旅游的世界知名度。
三是建设世界级旅游服务体系。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适合贵州实际的国际旅游服务标准,培养具有国际化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立国际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海外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及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据中台应用、环保科技应用、安全科技应用等新技术在旅游景区内的应用普及,增强旅游景区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全面提升贵州世界级旅游景区魅力。
四是建设世界级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大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支持旅游企业扩规模创品牌以及积极推动招商引资等方式,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资源再利用、跨界融合、消费场景塑造等方式,创造旅游产业新业态,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建立旅游产业沟通机制,在旅游规划、产业互动、经验推广上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贵州各地旅游产业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数字旅游、研学旅游、桥梁旅游等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业态,构建多元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形成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冉依依委员代表民建省委发言:
用好用活山地特色旅游资源 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贵州拥有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地貌,山地特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势突出。建议用好用活山地特色旅游资源,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机制,形成山地特色旅游发展合力。充分发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作用,以“山地旅游”为魂,从省级层面整合各方力量,高站位统筹,吸纳省市相关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各类山地旅游资源的运营机构和所在地政府管理部门负责人等作为成员,构建省级山地特色旅游产业联合推进机制。
二是促融合,构建山地特色旅游文化体系。全面整合山地观光、山地休闲、山地体验、山地度假、山地运动、康养保健等山地特色旅游项目,有机融入特色民族文化和时尚文化,赋予山地旅游文化内涵,增强山地旅游吸引力。
三是深挖掘,讲好山地特色旅游故事。深入挖掘贵州山地文化内涵,创新推出一批与山地景点、民族文化融合相关的令人神往的好故事。参照云南《蝴蝶泉边》《五朵金花》等创作一批契合贵州山地特色旅游形象的歌曲,赋予贵州山地旅游新的文化吸引力。通过“故事营销”“音乐营销”向世界展示贵州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好风貌、好声音、好故事,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贵州优势的山地旅游发展新路。
四是创产品,丰富山地特色旅游产品供给。突出新亮点、新卖点,开发打造具有山地特色的体育旅游线路产品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提升山地特色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利用好浓郁的民族风情,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相融合的独特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为大众休闲消费提供丰富产品和场景。打造与民居有机融合的旅游景区,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是强运营,增强山地特色旅游吸引力。采用邀请策划专家和面向社会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参照“村BA”“村超”火爆出圈的运营模式,创意打造系统的山地特色旅游文化线路和“爆点”文化活动。参考借鉴丽江宣传语“邂逅”、上海“不到上海,枉顾东方”、广州“一城风月,两岸繁华”、杭州“人间天堂”等,针对贵州山地特色旅游资源,提炼触动人心的宣传语,实现更佳的宣传效果。
马武开委员代表农工党省委发言:
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繁荣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形成“横向统筹协调、纵向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将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融合提升,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成效初显。为更好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繁荣,推动文旅融合,建议:
一是加强内涵挖掘,引领产业发展。组建权威研究机构,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贵州民族文化的历史脉络、价值体系、艺术特色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炼其核心价值,彰显其独特魅力。设立民族文化创意基金,支持文化创意项目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引领性的民族文化创意大赛,创作高质量文创商品,强化宣传效果。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质量。积极引进品牌精品民宿,发展以中部休闲度假民宿区(贵阳、安顺)、北部北纬27度民宿区(遵义)、东部康养度假民宿区(铜仁)、南部民族文化民宿区(黔东南、黔南)、西部避暑康养民宿区(毕节、六盘水、黔西南)为支撑的民宿产业,出台行业标准促进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是创新宣传策略,打造文旅IP。打造具有话题性和传播性的文旅IP,精准定位目标客群,实现个性化营销。推动文旅IP与体育、农业、康养、知名企业、文化机构、餐饮品牌等跨界合作,发展新业态,推广品牌IP并保障IP合法权益。打造统一的品牌标识系统,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并对品牌IP的市场表现进行监测评估。
四是促进多元投资,强化科技应用。加强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运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吸引更多投资者,同时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智能化升级。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造血”“输血”并重。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升级建设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优化引才留才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
六是鼓励居民参与,完善分配机制。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经营,为其提供创业扶持和培训。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对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分配进行严格规范。
薛承梦委员代表致公党省委发言:
打造西南黄金避暑旅游带 催生贵州乡村“避暑经济”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贵阳、安顺、六盘水“三地”可发挥资源优势,以打造西南黄金避暑旅游带作为发力点,建设山地乡村避暑旅游产业体系,推动“三地”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催生贵州乡村“避暑经济”。建议:
一是城乡一体统筹谋划,建设系列山地乡村旅居小寨。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围绕国家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系列山地乡村旅居小寨,丰富山地乡村旅游品类。倡导“农业+艺术”理念,为“晴天耕田、雨天读书”式农事体验、农旅研学和农业文创提供资源。鼓励民众使用乡土材料,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建设农村庭院、特色民宿、农家乐,提供避暑旅居服务,盘活闲置房产,激发庭院经济。引入第三方公司,加强农旅宣传推广、研学产品设计和农业文创产品开发等工作,实现资源整合。
二是“三地”一体协调合作,打造“山地会客厅”品牌。按照“三地六区多线路”思路做好乡村避暑旅游规划。“三地”指宜居宜业宜游的慢生活精致型区域中心城市:贵阳、安顺和六盘水;“六区”指“农耕农事生活区”“山地体育体验区”“温泉休闲度假区”“户外露营游憩区”“徒步攀岩探险区”“中医中药康养区”;“多线路”指推出系列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主题旅游线路,如“跟着徐霞客游贵州”“重走滇黔古驿道”“重走长征路”“与西南联大师生同行,领略大师风采”等旅游线路。同时,遵照“三地六区多线路”点轴式框架,打造以“山地会客厅”为品牌的城市旅居社区和特色民宿集群。
三是联动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构建避暑旅游发展共同体。细化“毛细血管”路网建设,在“六区”中分别建设自行车道、步行便道等绿色便捷通道,完善共享自行车、共享电瓶车、旅游巴士、旅游电瓶车等“慢行”式自助交通体系及绿色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废水处理和垃圾收运系统。建立“避暑·旅居到贵州”智慧管理平台,创新山地乡村避暑旅游场景化方式。将“三地”纳入融“上游(粮食蔬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手工艺品制作等)—中游(田野观光、农事体验、农旅研学、农业文创、山地体育等)—下游(民宿客栈、民宿管家、餐饮美食、医疗保健、民俗演绎等)”为一体的山地乡村避暑旅游产业发展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