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出新样子 “专”出新作为
——大方县政协推多措并举助推专委会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本报通讯员 李顺发
近年来,大方县政协按照“1234”工作思路,以“履职能力深化年”为抓手,着力加强专委会在能力建设、工作管理、改革创新等方面体制机制建设,为扎实推动专委会更好发挥基础性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能力建设
推动专委会工作高站位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充分发挥专委会与界别委员和界别群众联系紧密的优势,多做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部署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协调关系、消除矛盾、春风化雨的工作,在一些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上强化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
聚焦党政工作重点,精准服务中心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专委会工作的重要准则。县政协各专委会积极围绕中心献良策、强化监督谏真言、发挥优势作贡献,主动融入大局、积极服务大局、合力促进大局,切实找准履职尽责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努力为大方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发挥政协作用。专委会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履职为民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体察民情、倾力排解民忧、用情温暖民心,切实把委员文章写到人民群众“心坎”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工作管理
推动专委会工作高质量
强化专委会工作统筹。突出专委会“专”的特点,完善主席会议成员分管联系专委会制度,落实重要协商课题由分管副主席领衔调研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定期开展活动、定期研究提案等。加大对界别工作的联系和指导,强化界别意识、优化界别结构、体现界别特色。
加强专委会制度建设。完善提案、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界别与走访委员、双向发力等工作的程序和规则,确保有章可循、规范运行。健全专委会联系对口部门、专题协商议政等制度,综合运用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和界别协商等,探索建立“院坝协商”会、“社区协商”会、企业协商会、基层协商会等灵活务实的协商议政机制,拓宽专委会知情明政的渠道,提高专委会协商议政实效。
严格专委会履职管理。根据年初工作要点,对专委会全年的调研、协商、监督、提案、视察、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界别、走访委员等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充分发挥专委会主观能动性,把县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常委会议、全体会议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
积极改革创新
推动专委会工作高效率
打造协商议政平台。坚持把协商贯穿履职全过程,将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政企协商会等交由专委会牵头承办,经常性开展专委会视察、调研、监督、提案等基础性工作。如创新开展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确定重点提案,县政协领导班子领衔督办重点提案,专委会参加督办提案的“四轮驱动”督办开云app(中国)官方网站 机制,促进政协工作提质增效。2023年以来,各专委会对口协商18次,形成调研报告20余篇。其中,《强化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商报告》《关于“建设农业强县”专题调研报告》等获得县委主要领导的签批肯定。《关于在银行营业厅设置便民卫生间的建议》信息被毕节市政协采用并报全国政协办公厅。
打造履职为民平台。完善专委会联系界别、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创新开展“乡村振兴·委员助力”行动,切实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拓宽委员履职渠道,激发委员履职热情,搭建好委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在各乡(镇、街道)选择至少一个村(社区)设立委员工作室,选派了42名履职积极、热心公益、在界别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委员入驻工作室开展工作,使工作室成为矛盾纠纷的“调解室”、社情民意的“收集站”、建言献策的“服务室”、乡村振兴的“加油站”。2023年以来,各委员工作室在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农特产品销售、送医送药、改善村办公条件、收集社情民情、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打造标准化委员工作室5个,建立政协基层议事厅2个。
打造凝聚共识平台。健全专委会联系指导“委员工作室”“委员工作站”“委员爱心之家”及“九驿书院”建设的工作机制,强化专委会与相关区域、行业等协同联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如在全县最大的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奢香古镇设立了“九驿书院”,以书院为平台,以“书香政协”为载体,以委员读书带动全民阅读,提升了群众文化素养,进一步打通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让大方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持续散发光芒。“九驿书院”获全国特色阅读空间风采展示活动之“文旅融合空间”称号。今年,县政协围绕“书香政协”建设和委员能力提升,由教科文卫体与文史学习委牵头,探索委员读书学习与工作履职相结合“读书+履职”模式,开展集考察、学习、互动交流“三合一”委员大讲堂活动,全面提升委员队伍综合素养和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