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364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4

发展民族医药 促进中医药振兴


——加快推进我省少数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摘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苗、侗、瑶、布依等为代表的贵州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加快健康贵州、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加快推动我省少数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赴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相关中药材培育种植基地、加工企业、流通市场、药企和中医院开展深入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走访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省少数民族医药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我省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情况


(一)少数民族医药医理挖掘整理成果不断。1998年以来,贵州专家学者累计发表少数民族医药相关论文268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310余篇,出版民族医药专著180余部,代表性的有《苗族医药学》《苗族药物集》《中华本草·苗药卷》《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中国侗族医药学基础》《苗医抗肿瘤药物集》《布依族常用药物彩色图谱》《仡佬族药物彩色图谱》《水族药物彩色图谱》等,为我省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少数民族医药科研具备一定基础。我省已建成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贵州民族医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贵州省苗医药重点实验室和苗医药博物馆等27个省级以上民族医药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民族医药课题立项74项。开展苗族、水族、土家族民族民间医术挖掘整理及活态传承收集项目申报。取得相关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其中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重点攻克苗药研发关键技术和应用转化,研发苗药56个。

(三)少数民族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加挂民族医院或冠以民族中医院牌子的医院11家,多数中医院设有民族医门诊或专科,民族医药特别是苗医药治疗技术得到不断推广。如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国家重点专项的苗医弩药针治疗癌性疼痛治疗技术、苗医阿祖砭石刮灸技术、苗医灯火灸技术向10余家中医医院推广,服务700余名慢性疼痛患者。“苗药糖宁通络片防治糖尿病及视网膜并发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机制探讨”项目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已获贵州、湖南、广西、内蒙古、云南等多个省区医疗机构制剂批件。

(四)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成立贵州关岭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心。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32家,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154个民族药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其中进入国家药典7个(2个民族药品种、5个独家品种)。

(五)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务实推进。近年来,依托学校培养、继续教育和各类业务培训,共培养民族医药硕士研究生18名、本科生80名、在职民族民间医生300名、民族医药研究骨干50名、民族医药临床骨干40多名。在全国率先建立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追试制度并与非遗工作有效衔接,创新开展中医(专长)医师岗位试点工作,完成3轮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675人通过考核获得资格,11人遴选进入贵州省“民医馆”坐诊。建成民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0个。


加快推进我省少数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以“纲”为领,把制定一部关于少数民族医药发展的专门政策文件作为首要任务。建议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全省少数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或以省中医药管理局名义制定我省少数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全省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关键领域、发展时序、部门职责、保障措施等,作为全省少数民族医药发展的“纲”。在此基础上,发挥好省中药材专班和各级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医药发展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中医药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发力。

(二)以“救”为要,把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保护传承作为当务之急。完善中医药民族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加强少数民族药种质资源库和种子种苗繁育工程中心建设。建设一批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工作室、重点研究室(实验室)、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等,支持苗医药等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抢救性发掘整理与系统研究。对少数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特色医技医术进行挖掘与传承,推动少数民族医药理论得到系统整理与提升。挖掘整理民间少数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开展筛选评价和开发利用,加大院内制剂和少数民族医名老专家验方的研发、推广和运用。

(三)以“治”为重,把提高少数民族医药医疗服务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医医疗机构和少数民族医医院专科能力、制剂能力和信息化能力建设,建设一批民族医药区域制剂中心和若干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完善民族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标准。积极引进省外高水平中医院围绕我省民族医药的骨伤、皮肤等优势专科专病开展合作共建。继续做强做实贵州中医药大学两所附属医院牵头的医联体建设,努力打造高水平民族医区域医疗中心。加大少数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研究力度,提升民族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完善医保和民族医药价格政策,积极探索争取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录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民族医药特色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四)以“强”为基,把推动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作为关键环节。加强国家苗药工程技术中心平台建设,以少数民族医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为重点,开展新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有效、临床价值高的创新少数民族药产品。选择具有临床价值及市场潜力、市场占有率高的少数民族药成药大品种,开展制药工艺技术改进研究、制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转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中药民族药制造龙头企业。加强以黔道地民族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保健用品、药妆等相关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和推广。积极推动中医药民族药与大健康、大旅游、体育运动保健等相结合、相融合,开发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医药大健康产品和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产品、路线,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和健康旅游综合体。规范少数民族药材市场流通,助力我省民族药沿着“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走出去,积极开拓港澳及海外市场。

(五)以“人”为本,把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作为根本基础。全力争取政策支持,继续在省内高校中医药教育中增加民族医药内容,建设适宜我省特点的民族药重点学科,大力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申报苗医药本科专业,依托中国中医研究院等联合培养民族医药博士研究生。拓宽培养渠道,设立技艺传习馆,完善准入考核机制,完善名老民族医药专家传承人制度,强化民族医药师承教育,发挥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社会机构的优势,积极探索民族民间中医药与现代诊疗手段的融合途径。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研究机构、科研平台、实验室等作用,培养文献整理、医药科研、临床诊疗等多方面的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强化高端引育,进一步依托“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等,通过优秀民族医药人才研修、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骨干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培养一批民族医药学术带头人和顶尖专家储备人选。


5035-3-1.jpg

3月26日至27日,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率队赴贵阳市、安顺市就“加快推进我省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开展调研。图为调研组在贵州神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察看药品生产情况。


 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