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之巅 心之所向
——“天下贵州人”的开放与超越
□刘学文
地理的“镣铐”与精神的觉醒
贵州的山,是造物主投掷在大地上的惊叹号。当喀斯特峰林以千仞绝壁切割天际,当溶洞暗河在地表之下编织迷宫,这片土地似乎被命运烙上“地无三尺平”的封印。但正是这种地理的极致困顿,催生出人类文明史上最动人的突围叙事。王阳明在龙场驿的寒夜里凝视岩壁,于“万山丛棘中”悟出“心即理”的哲学真谛,恰似为贵州精神写下千年预言:当物理空间被压缩至极限,精神的维度必将无限延展。
这片土地上的生存智慧,是岩缝中生长的“毛竹哲学”。任正非在深圳创业时睡地板的坚韧、陶华碧用辣椒与豆豉调制商业传奇的巧思、黄大发在绝壁上凿出“生命渠”的壮举……都是山地文明赋予的精神基因。正如喀斯特地貌中,看似贫瘠的岩层下暗藏万亿年沉淀的钟乳石,贵州人在困顿中积蓄的能量,总能在时代裂缝中迸发惊人的创造力。当外界还在讨论“山门如何打开”时,贵州人已在云端架起“数字天梯”——贵阳大数据产业的崛起,不是对地理宿命的妥协,而是以量子跃迁般的智慧重构空间逻辑。
流动的文明与开放的基因
若说山是贵州的筋骨,水便是这片土地的血脉。乌江的激流在武陵山脉劈开峡谷,赤水河的九曲回环在茅台镇酝酿琼浆,清水江的碧波倒映着千年侗寨的智慧。这些永不凝固的水系,孕育出贵州人独特的开放品格:既有穿石破壁的刚毅,又有顺势而为的灵动。六百年前“调北填南”的移民潮,让中原礼乐与山地文明在此激荡;抗战时期浙大西迁湄潭,在茶香中孕育出“东方剑桥”的传奇。这种历史积淀,使贵州人的文化基因里自带融合转化的密码。
当代贵州的开放叙事,正在续写水的传奇。当北盘江大桥以565.4米的高度刷新世界纪录,当“黔货出山”的物流网络重构经济地理格局,当茅台酒香沿着“一带一路”飘向世界,人们看到的不只是物质的流动,更是文明能量的辐射。大数据产业在贵阳的勃兴,恰似赤水河在茅台镇的四道弯——在时代转折处把握机遇的智慧,让贵州人将地理的“边缘”转化为发展的“前沿”。这种开放不是简单的空间突破,而是如同喀斯特地下水系般,在看似封闭的表象下构建起连接世界的隐形网络。
乡愁是照亮远征的星火
在镇远古城的青龙洞前, 阳河倒映着明清会馆的飞檐翘角,江西商帮的算盘声、福建客家的茶香味、湖广商贾的绸缎,早已融入贵州的文化肌理,这种多元共生的历史记忆,塑造了贵州人独特的天下观:乡愁不是锁链,而是照亮远征的星火。当老干妈辣酱成为旧金山唐人街的“乡愁货币”,当侗族大歌在华为慕尼黑研究所回荡,当“天下贵州人”年度盛典聚起五洲游子,我们看到的是文明能量的奇妙转化——酸汤鱼的滋味化作闯荡世界的勇气,屯堡地戏的鼓点谱成数字时代的进行曲。
新一代贵州人正在重构乡愁的维度,他们带着区块链技术返乡激活苗绣产业,用VR技术重现夜郎古国的神秘,将屯堡军傩转化为文化IP——这些创造性转化,印证着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真谛:当心灵突破地理桎梏,文化便获得穿越时空的力量。就像屯堡人六百年不改的江淮乡音,既是记忆的锚点,更是走向未来的风帆。在安顺旧州古镇,明代江南民居与AR导览系统共生共存,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奇妙融合——这何尝不是贵州精神的当代隐喻?
站在云贵高原回望,贵州的突围之路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走出大山”,升华为文明维度的精神启示。在纽约超市老干妈辣酱与法国鹅肝酱比肩,在珠峰营地华为5G基站与经幡共舞,贵州方言在日内瓦AI伦理论坛掷地有声,便会懂得:所谓“天下”,从不在脚下土地,而在胸中丘壑。这片被群山雕刻的土地,最终用山的定力铸就精神筋骨,以水的智慧开辟文明航道,让乡愁化作照亮世界的星光。
重构中心与文明新范式
当“中国天眼”在平塘喀斯特洼地凝视深空,当FAST射电望远镜捕捉137亿光年外的电磁波,贵州这片土地正在完成最壮丽的精神超越。从夜郎古国的“汉孰与我大”到今日“云上贵州”的全球连接,从“地瘠民贫”的史书记载到数字经济领跑者的时代角色,贵州的突围史本质上是一部文明升维的史诗。高速公路网突破群山封锁,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天地达成新的和解;数字经济跨越物理边界,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山地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这种文明突围的深层逻辑,在阳明心学“心即理”的命题中得到完美诠释。当贵州企业家在硅谷路演时带着刺梨饮料,当苗族银匠在巴黎时装周解构传统纹样,他们都在演绎着“心之所向,无远弗届”的现代传奇。茅台镇酿酒师仍遵循“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古训,但无人机已在赤水河畔巡航监控微生物群落;侗族大歌依旧在鼓楼传唱,但声音数据已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存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恰恰证明真正的开放精神,是让文化根系在创新土壤中愈发茁壮。
今日之贵州,正如其省名寓意——“贵山之州”,正在书写“贵在境界”的新篇。当FAST望远镜持续接收宇宙深处的信息,当“东数西算”工程在喀斯特洞穴构建数据神殿,这片土地仍在进行着最宏大的哲学实践:证明人类精神的维度,永远比地理的坐标更为辽阔。“天下贵州人”,终究要走出一条心光所至、皆是原乡的道路。这或许正是对“知行合一”最生动的当代诠释: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于方寸间得见天地。“让贵州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贵州”,永远是“天下贵州人”的使命与追求。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