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老蒲场的红色文化印迹
□文/图 陈运洪
遵义新蒲新区托管的新蒲、新中两个街道,共辖19个村(居),现在既是遵义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又是遵义城东门户“新城”。这里即是红军长征时电文和当地人习惯统称的“老蒲场”,也是历史上区、乡、镇治所驻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改名新卜(蒲)。
据《红军在黔北》《遵义县志》载:“1935年1 月6日,红一军团从三渡关出发,经亮碑、草鞋垭、新农场,7日进驻虾子场。先头部分经溪水、八块土、纸槽沟、三道拐进入老蒲场之李家寨,相继进驻长干子、樱桃垭、清深桥、中坪、老蒲场和礼仪坝;8、9日军团部驻清深桥,10日司令部移礼仪坝。”“后续部队驻清乘桥、上水庄、老蒲场、礼仪坝。”《红一方面军长征日志》(费侃如)载:“11日,一军团一师驻遵义新城休整,司令部仍驻礼仪坝。13日,司令部到达遵义。”同时,红一军团还“用遵义通湄潭电话线与军委和九军团通话”“以老蒲场为中心开展地形道路测绘”。
红军进入遵义后,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红色资源承载着丰厚的革命历史、生动的革命事迹、宝贵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被一代又一代遵义人传承发扬。
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位于中桥村陈家塘(今洗涤中心)。1935年1月8日,红一军团司令部从虾子场移陈家塘刘守义家民房,司令员林彪、参谋长左权驻此办公。司令部红军战士除帮助打扫庭院卫生外,刘守义家母亲还吃过红军送来的猪肉和米饭;当时刘守义家堂屋左右两侧板壁上书有红军标语5幅。2007年12月,老红军王道金等人现场考察后确认无误。现房屋已损毁,无迹可寻。
少共国际师(红十五师)师部遗址。位于原文武村文昌阁(今中建锦阅桥头一带)。1935年1月8日,师部驻文昌阁,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驻此办公。11 日,在文昌阁召开万人大会,会议由红军赵指导员主持,宣布成立老蒲乡革命委员会,由韩荣(银)昌任主席、张树清、李福安、朱华安、郭桐之、喻天其任委员,张仕臣任老蒲武装游击队队长。这是少共国际师在长征路上唯一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红色武装的地方。现文昌阁已异地建于白鹭湖公园。
红军团部驻地遗址。《新蒲镇志》载:当时老蒲场街上绅粮张绍恒会同倪万清、万银舟和做饮食生意的李海清等人成立了一个地方维持会,接待过往和驻下的红军部队。有师部驻万天宫、连部驻冯家巷(新蒲老街),樱桃垭(中桥村)、中坪(市农委)、何家院子(幸福家园)、青城桥赵正芳家等为团(连)部驻地的记载。据了解,当时红军还曾在老蒲场冯开津家堂屋开展文艺活动。当时,先后有李张满、王三、刘树臣、张树清、欧正清、郭应祥等多人参加红军。
新蒲烈士陵园。2011年,新中文武村革命烈士墓迁至湘江村沙坝沟。现有张敬之、张仕臣、韩银昌、苟子云、余文欣和一名不知名红军的6个烈士墓。其中,1935年,一名不知名红军过中桥时不幸落入河中身亡,就地葬于仁江河岸边小园。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军某部战士、遵义县人民政府通讯员余文欣,山东文登淮海人,在土匪攻打二区区公所时牺牲,时葬老蒲场望场坡,后一起迁文武村英烈墓地。
(作者系遵义市政协新蒲新区工委副主任)
1935年红一军团司令部驻地清乘桥(今青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