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368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21

飘香百年黎平茶


□张永文


黎平茶在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西汉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扬雄在《方言》中写有:“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而在黎平农村的地方侗话中也将“茶”叫“蔎”。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思州亦是包括黎平在内的黔东南大部分地区。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黎平建府后,当地长官司曾带马、茶等方物到京上贡皇帝。弘治(1488—1505)《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黎平府,洞茶叶大而味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黎平府志》记载:“茶之佳品极多,美恶皆由地土,亦视乎采取之及时。其佳者,采在社前;其次火前,谓寒食前也;其下雨前,谓谷雨前也。黎郡习俗原不尚茶,东坡诗所谓‘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又或借以止渴耳。故阖境皆产茶。而府属之西山,县属之罗槐,永从属之六硐较多,然皆叶老,方取以供一啜,非有社前、火前、雨前之美也,但为民间日用所需。故产茶之区,利亦在焉。又有一种名藤茶,价甚贱,夏月饮之宜。”清代顾忳纯作有《西山茶》诗并序写道:“苗地多以户称,如内五千,外五千,二千九,皆以户称地也。西山一千三百户,故其地曰一千三,出茶颇佳。汉人收买定于雨前摘取,芽焙之,宛然旗枪也。苗民则必待四月,连梗摘取,盖贪其多。今卖之者众,苗民恐其不足,不肯让作芽茶,并参以杂叶矣,诗以记之。西山烟火一千三,万树茶林绕翠岚。绿叶成荫方摘取,旗枪无分忆江南。”光绪十七年(1891)《黎平府志》记载:“茶油茶树经冬不凋,上年冬季开白花,心含露如饴,花卸即结小实。次年三月新叶渐抽,旧叶始脱。七八月遍山扫括,令其干净。九十月捡子,始无遗藏,然亦有不能尽捡者。十一月任人寻觅,名曰捞茶子,亦遗秉滞穗之意也。所收茶子俱曝干俟,榨油之日研末蒸熟,用稻草包之如鼓样,置榨间,上下夹木板以木撞,撞槷取油,每茶子三斤可得油一斤。其油巴可以肥田,可以作薪烧,后亦可作炭,皆农家之利也。黎郡之油,产自东北路者,由洪江发卖,产自西南路者,由粤河发卖,每岁出息亦不小矣。”

在清代,黎平人就采茶制茶售茶,“黎平山珍,芳名千里”,这是古代文人对黎平物产的赞叹。新中国成立后,黎平县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兴建大规模的人工种茶基地,特别是在高屯镇八舟河畔建成了桂花台万亩茶场,成为全县茶产业种植和加工茶文旅一体化的重点龙头企业,犹如黎平茶中的一颗“明珠”。1986年,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来到桂花台茶场考察,高兴地称赞说:“茶产业这条路走对了!”之后这句话被镌刻在了茶场路边石碑上,激励着后人坚定走这条路子。

近年来,黎平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造“黎平茶”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构建“生态茶、干净茶、放心茶”优质茶产品。如今黎平成了全省的产茶大县,茶叶种植面积位居黔东南州首位。现全县投产茶园面积23万多亩,年产干茶15000多吨,主要有黎平香茶、黎平雀舌、黎平扁形茶、黎平红茶、黎平白茶、黎平白叶茶、黎平毛尖、黎平毛峰等;全县有油茶基地36万多亩,年产油茶籽17000多吨,扩大推广的优良品种达20多个。全县有茶企业30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州级龙头企业1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19家,标准化清洁加工厂36家,获得有机茶园认证、有机茶产品认证4个,综合年产值近20亿元。黎平茶在国内外各类茶产品评比中获奖近百项,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西部最美茶乡”“中国茶叶百强县”等殊荣。茶产业已成为黎平县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2020年,在首个“国际茶日”之际,黎平县举办了以“黎平茶·香天下”为主题的中国侗乡茶城开市暨黎平茶品鉴交易会,当天线上线下实现交易额2.11亿元。中国侗乡茶城是黎平县招商引资新建的茶产业经营主体工程项目,总投资8亿元、占地70亩,包括茶交易市场、茶博广场、茶文化街、百村集市产品区等功能区,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是贵州省重点升级打造的五大区域茶叶交易市场之一,依托黔、湘、桂三省交汇区域300万亩茶园为基础,为三省交汇区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也为飘香百年的黎平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4年,黎平县茶产业带动农户4.6万户、15万人以上增产就业。未来,茶产业必将成为黎平县高质量发展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