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出海”背后的文化输出
国产剧“出海”乘风破浪
最近一段时间,“C-Drama”(Chinese Drama,中文电视剧,以下简称“国产剧”)支棱起来了!在海外社交平台上,“#cdrama”话题下有数百万个帖子;在海外视频网站平台上,国产剧的观看量屡创新高,评论区反响热烈。相关报告显示,近两年,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能力持续增强,流媒体成为海外发行主体。剧集出口额连年稳步增长,占中国节目出口总额的六成左右。
事实上,国产剧“出海”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是最早“出海”的一批国产剧,曾引发亚洲地区的追剧狂潮。在这些电视剧打下的基础之上,国产剧在“出海”之路上不断寻求新突破。
在“出海”的初期探索后,国产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国际影视市场上的重要力量。2012年起,国产剧的国际传播经历了自发“出海”、规模化扩张以及产业链整合三个发展阶段,“出海”规模由小及大、渠道平台由少到多、传播主体和方式愈发多元化。
2014年至2018年,国产剧规模化“出海”,在海外实现了常态化播出。《甄嬛传》《白夜追凶》等中国电视剧借助“网飞”(Netflix)等海外视频平台走向世界。
2018年起,国产剧迈入产业链“出海”时代。国内网络视听媒体平台成为国产剧国际化的新引擎。这一年,国产剧出口数量为近十年之最。
随着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减量提质”逐渐成为电视剧行业的主流趋势。2019年起,电视剧出口的数量有所下滑,出口内容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2020年都市女性题材剧《三十而已》在全球20多个平台播出,成为马来西亚点播率最高的国产剧,并被韩国、越南买下翻拍权。2021年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第一集在“油管”(YouTube)热播剧场频道上线两周后,播放量就突破80万,线上观众点赞率高达98%。2022年《人世间》一开拍就被迪士尼购买了海外独家播映权。如今,国产剧在亚洲已实现常态化“出海”,尤其在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地已经拥有稳定市场和受众。
随着腾讯视频海外版WeTV、爱奇艺国际版iQIYI 落地,国产剧出口数量得到了回升。2021年国产剧出口数量同比增长近90%。此外,国产剧出口额也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国产剧全年出口总额5683万美元,2022年达8274万美元,同比增长45.6%,占全国节目出口总额的64%。
2024年6月,《玫瑰的故事》上线腾讯视频海外版WeTV,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同步播出,迅速“火”出了圈;之后更是登上越南国家电视台VTV第一频道,在海内外社交平台上收获不少好评。
近期热播的《大奉打更人》《国色芳华》等古装剧,同步上线海外主流视频平台,国产剧再次受到关注。无论是东方奇幻传奇,还是盛世唐韵,都受到众多海外剧迷的点赞。制作精良、具有鲜明传统美学色彩的古装剧,是国产剧“出海”的主力,它们将“中式美学”传播至国际,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出海”至今,国产剧出口已不单局限于剧集输出,而是演化成为一场涵盖剧集、内容创作、周边商品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文化“出海”盛事。面对产业链日益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国内影视环境,“出海”成为各平台寻求新增长点、拓展国际市场的关键路径。
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是国产剧“中式美学”得到的喜爱与赞赏,是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装大剧最早“出海”开始,国产古装剧带着“中式美学”流量在“出海”路上不断突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以陌生化的艺术吸引力,收获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国产剧、电影、游戏等“出海”品类,“出圈”越来越迅速、成功越来越频繁,正说明立足本土文化的作品,也能与海外观众实现共振、共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将国产剧成功“出海”的“传播密码”总结为“距离之美、生活之情、共鸣之感”。古装、玄幻、修仙这类东方文化符号造成的陌生化审美,足以吸引海外受众的目光;而美食、职场、婚恋这些生活化传播场景更容易穿透文化之间的隔阂;此外,诸如青春成长、家庭伦理、逆袭奋斗等类型的题材作品更具普世性情感共鸣,直击受众内心。
相比海外剧,国产剧的传播优势在于历史的厚度、地域的广度、题材的深度。中国在民间故事、传说文学方面的经典特别多,有着海量“IP”,丰富的传统文化题材是创作上的先天文化优势。随着国内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提升,发行渠道的一体化、成熟的制作流程加上海量的文化储备,站在当下电视剧“出海”的文化风口,国产剧的成功显然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好的故事是文化传播重要的载体,国产剧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冷凇说,国产剧是中国文化“出海”的“先导部队”,二者可以说是“呈滚雪球式的共生关系”。在他看来,电视剧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传播的部分,通过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形成从追剧到文化沉浸式体验的模式,将国产剧和中国文化融合得更为紧密。
从电视台播出到流媒体上线、从古装题材到复合题材,国产剧正在远渡重洋,声名远播。但必须认识到,与文化产业发达的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的电视剧在全球市场上虽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成长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并非一时之功。细化到电视剧方面,需要制作者秉持长期耕耘的心态,研究好受众的偏好,把关好输出的质量,真正做到以电视剧为载体,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一方面,要扎根本土,讲好多样化的中国故事。国产剧制片方的题材选择应更多地兼顾历史与现实内容的平衡。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固然是艺术创作的富矿,对海外受众也有陌生化的艺术吸引力,但也可能因为文化语境的隔膜流失一部分关注的目光。需要在立足本土的同时,着眼于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化语境,寻找与海外受众的最大情感公约数,实现故事内容和价值理念的共鸣合拍,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认识中国。
另一方面,国产剧出海需要将中文转译为恰如其分的各国语言。国产剧的翻译绝对不能仅依靠海外引进平台的“他译”或者海外粉丝的字幕组“速译”,而是需要制片方与发行方未雨绸缪,依托高水准的翻译人才队伍,提前完成原汁原味而又精准通畅的转译工作。
无论是近些年国产剧在海外热度的持续飙高,还是去年《黑神话·悟空》游戏全球热卖,乃至今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形成的现象级热潮,其背后的主要原因都在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觉醒,让世人得以感受千年气节魅力,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立体形象,这些无疑都是让现代人产生共鸣的文化密码。期待创作者们,用独特的中国视角讲述好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故事,传递人类共同的价值与情感,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国产文艺作品走向世界,成为全球人类共同的记忆和话题。
(整理:万里燕)
阿拉伯语版《山海情》海报
泰语版《长乐曲》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