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宋元播州与乖西开科取士
□文/图 何先龙
隋唐宋时期,按中央王朝规定设置科目通过科举考试择优录取,称为设科取士,元明清又叫开科取士。宋元时期,科举考试逐步形成了州、省解试(乡试)及尚书省礼部省试(会试)和皇帝御试(殿试)两级考试体制。唐宋元时期还设童子科,是为神童天才乡试会试举行的特别科考。宋元时期虽有与明清相似的院试,但却未纳入科举科目,而由地方州府等自行组织,一般在州、省乡试前举行,合格者称贡生即秀才,乡试合格称乡贡进士简称进士,殿试合格也称进士。可见,宋元时期地方开科取士包括类似院试和乡试两级,其中类似院试往往为史界所忽视。
贵州开科取士也包括院试和乡试两级,明清贵州各府、直隶州都分别有两次院试开科取士。遵义古称播州,古隶四川(1727年划归贵州),宋元时期两次开科取士:南宋1237年先开科取士于遵义,元代1314年开科取士于乖西(今开阳)。这两次开科取士加上明嘉靖1537年和清顺治1660年的两次开科乡试,成为贵州古代最重要的4次开科取士。宋元时期开科取士史料在全国都极其罕见,而播州、乖西开科取士则为科举史料填补了空白。
南宋播州开科取士
播州开科取士的历史背景。北宋初期,宋朝认可各道(相当于省)严格按科举规范举行的考试(也称类省试)可代替中央尚书省礼部举办的省试(元明清称会试),后来各道陆续取消类省试,到南宋就只有西川(不含重庆)保留了类省试,经过类省试合格录取的西川举人,即可直接赴京参加御试。西川类省试免去了赴京参加省考,为西川举子节省了不少考试开支和备考赶考精力。
南宋还给予西川举子就地参加“特奏名试”的特别优待。特奏名试是宋代科举的创新,即屡试不第的举子赴京参加礼部复试(也称附试)无论是否合格,皇帝都可恩赐与进士同等资格,称为特奏名进士,相当于明清时期的恩赐进士或明通榜(副榜)进士。而宋代特奏名进士实为常科,据《中国科举制史》等统计,两宋贡举共录取进士109950人,其中特奏名进士50352人,约占贡举录取进士总数的45.8%。南宋初就对西川参加特奏名试的举人,特许在成都参加由四川宣抚司组织的考试,只考时务策一道,合格者赴杭州礼部参加复试,无论是否合格都有机会恩赐特奏进士。
播州杨氏南宋初开始重视文教建设。北宋播州(遵义)隶夔州路绍庆府(都治今重庆彭水),未建官学纳入宋朝官学教育体系。南宋初杨选喜好读书,每年重金招来四方贤士上百并聘名师教授;杨轼留意收集经史子集,号称蛮荒的播州子弟从此多爱读书并喜欢文艺,土俗大变;有成都文人房禹卿到遵义买马被土著劫持几经转卖,杨选出资赎出安置于客馆并给予衣食助其读书,几年后杨选赠资、派兵护送其回成都考中进士;杨粲奉佛并始建儒学养士;杨价上书播州开科取士;杨文尊奉佛道并新建孔子庙。南宋播州杨氏崇儒重教百余年,为开科取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价上疏开科取士。杨氏自南宋初(约1130)重视文教、开始读书、礼贤下士,经过百余年不断建学育士,到1237年,杨价上疏要求开科取士,宋代播州乐源郡为经制州,开科取士符合科举政策,宋理宗下旨批准播州每年贡士3人,即开科举每年录3人参加西川解试或类省试。嘉熙二年(1238),冉从周高中进士,乃播州杨氏百余年持续重视文教之功。
杨文新建孔庙后,播州士子更加努力,南宋播州因此中进士8名,占宋代四川进士总数的2‰,比同时期湖南靖州等设官学的州县中进士人数还多。据明代四川总志等,冉从周,1238年,周坦榜进士;白震,宝祐元年(1253),姚勉榜进士;李敏子、犹道明,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进士;赵炎卯,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进士;杨邦彦、杨邦杰、杨震雷,咸淳十年(1274年),王龙泽榜进士。因此,冉从周为遵义乃至贵州首位进士,破荒冉家名副其实。
南宋播州科举相当于乡试或类似院试。播州考试录取者如到成都参加四川特奏名试合格录取后赴杭州经礼部复试获恩赐特奏名进士,播州考试就相当于乡试;播州考试录取者如赴成都参加西川类省试合格,再到杭州参加会试御试录取则为正奏名进士,播州考试就类似明清院试。1256年播州人李敏子于上年参加播州考试合格到成都参加类省试录取后,再赴杭州参加御试合格列正奏名第五甲第102名进士。而播州犹道明、杨邦彦、杨邦杰和杨震雷等都是特奏名进士。南宋播州有二三人中同榜进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极其难得。
元代乖西开科取士
贵州开阳县唐宋为蛮州,属黔中道、夔州路绍庆府;元初改雍真等处、葛蛮乖西等处、底窝紫江等处(均在今开阳县境),初属四川,至元末年改属云南,旋隶湖广。1312年前后,经几次招抚乖西带蛮(也作猫蛮、?蛮或歹蛮,彝族与猫即苗族融合部落,明清称水西苗)酋长阿马后,设乖西军民府并从湖广划归四川播州,播州土司杨汉英抓住机会在乖西建学开科取士加强治理,有效促进了乖西各民族的融合。开阳县城东隅元明时期有开科龙场,明初宋氏改为开科马头,明末设开州后开科龙场改建龙会寺;1914年改紫江县,1930年更名开阳县,龙会寺依旧,1940年,开阳中学(今开阳一中)迁入。开科龙场是元代乖西开科取士的历史记忆。
乖西开科取士的历史背景。元朝1234年首开科举;1284年定科举新制;1311年定生员贡额、立国子学试贡法并再开科举;1312年,全国开科取士并于次年举行乡试。元初两次科举规模很小,并非全国范围的科举考试。1315—1366年的51年间正式开考16科,共取进士1139名,不如宋朝有时一年录取的进士多,两宋共有32次录取进士超过元朝录取总数,其中1005年录取最多达3049名。元朝与科举配套设地方学官,其中,各省所属府、州、县学正、山长、学录、教谕都由行省及宣慰司札授。杨汉英元初任沿边溪洞宣慰使,有权往所属乖西军民府等府、州、县派学正、学录、教谕建学,并申请开科取士。
杨汉英任宣慰使直隶四川省。1291年,杨汉英上疏获准改原隶顺元宣慰司的播州安抚司为军民宣抚司,杨汉英任沿边溪洞宣慰使行播州宣抚使直隶四川省;1313年,乖西军民府划归播州,播州杨氏达到鼎盛。杨汉英雄才大略,著有理学著作《明哲要览》90卷及《桃溪内外集》64卷,现仅存湖南宁远《咏九嶷山图》摩崖诗刻。1313年前后,著名诗人范梈和翰林学士元明善的高徒晏然任播州教授;江西庐陵(今吉安)人李以明任播州学正。
元初川、滇、湖广三省争夺八番顺元管辖权。八番顺元宣慰司与四川、湖广、云南3省毗邻,元初(约1291)归四川管辖,至元末年(1294)改属云南省。1297年,因云南屯兵未到,元朝就命较近的湖广省派军驻防,湖广因此取得八番顺元宣慰司(含乖西)管辖权。可见1291—1296年八番顺元先后由3省轮管,1297年划归湖广,其中乖西1313年划归播州。元初川、滇、湖广3省争夺八番顺元管辖权比较激烈。
乖西军民府划归播州。1307年,八番顺元宣慰司令史冯梦弼随宣慰使都元帅燕帖木儿到乖西属落白州(今贵定县洛北河乡)共招谕落向等10余寨及其余未归附的甘场等带蛮10000余户归附;1309年初,冯梦弼再次奉命招抚歹蛮1000余户归附。1310年,乖西带蛮阿马反抗,万户移剌四奴奉命率4000军队讨捕,播州、思州土兵配合招讨,次年阿马等被迫出降。1312年,置乖西军民府,阿马任知府,1313年,乖西划归播州。可见,1301—1312年,杨汉英先参与平宋隆济立功,元朝先后招抚苗彝融合成的数万乖西带蛮归附时杨汉英再派土兵参与招讨有功。1312年,阿马归附后设乖西军民府,次年从湖广划归播州,杨汉英即上书设乖西府儒学。阿马在乖西新建了乖西军民府署,同时乖西还有雍真等处总管府和宋阿重新建的顺元宣抚同知衙等官署。
元初乖西的文教发展情况。南宋的200多年间,经过播州杨氏持续传播儒学,到元代播州形成了以儒为业的儒户,乖西划归播州后甚至可能有儒户迁居乖西。宋末元初乖西山(今开阳县双流镇)有高峰寺;1301年,顺元安抚使苟彬又在乖西新建了灵泉寺,该两寺是水东地区(今贵阳市一带)最早的佛寺,比贵阳最早的寺观大兴寺和大道观都要早30多年。元初有孔门弟子鲁郎为避战乱隐居高峰寺读书讲学,到皇庆时已讲学20余年,为乖西培养了首批儒士;1294—1296年赴昆明告状的冯氏可能就是鲁郎弟子。元初至元年间,顺元路(今贵阳)已开儒学,皇庆时又创建了水东最早的文明书院。乖西划归播州后开建儒学,乖西也有官宦子弟到顺元或播州求学。
杨汉英在乖西开科取士。开阳县城东隅,元明时期有开科龙场,道光《贵阳府志》载:开州城东北有山曰云峰,初,水西苗据此,于峰侧集市,名开科龙场,后废,建龙会寺。1993年版《开阳县志》载:明崇祯四年(1631),在县城三台山至第一中学一带开场通商,时值州内首次开科取士,故称开科龙场。而明朝于1629年平定水东宋氏后,总督朱燮元奏疏中有洪边开科地方之说,1630年已废开科龙场建龙会寺,故1631年取名开科龙场值得商榷。水西概念,始于元初彝族酋长亦奚不薛(彝语,汉译水西)归附授土职,元代水东附于水西,故水东彝族较多与苗族融合成带蛮,酋长阿马当为彝族,同时期水西彝族首领还有阿里、阿榨、阿麻、阿豆等。1372年水西、水东同时归附后,明朝明令安氏、宋氏以鸭池河为界分治水西和水东,水东彝族逐步融入苗族等,故明代水东已不见带蛮等彝族记载,水东彝族不足以水西苗称之。因此,乖西开科龙场得名于元朝。
元初乖西开科取士。湖南宁远现存至大四年(1311)十二月杨汉英《咏九嶷山图》摩崖诗刻,系古播进士雷声鸿书、播州军民宣抚司和沿边宣慰司奏差雷嗣正和雷元善摩崖并请石匠彭富刻石。据此可见,播州雷声鸿为1311年进士,同科进士还有莆田南吉及湖南赵教、孟同等。雷声鸿中进士当年底随杨汉英至宁远奉命书诗,并由播州两位同族奏差摩崖后刻石。1312年,元朝决定在全国开科取士,年仅36岁的杨汉英已任最高级别的土官沿边溪洞宣慰直隶四川,次年乖西军民府划归播州。杨汉英年轻有为,大兴教化,大修文庙,南北来归之士都量才录用。面对3省对八番顺元管辖权的争夺和新归附的带蛮部落,杨汉英决定在乖西建学开科取士加强治理,以儒学促进乖西各民族融合。经过两年充分准备,1314年,杨汉英上书要求在乖西开科取士获准,但因时间仓促未能按期考试,到1317年,经过近4年充分准备,乖西终于开科取贡生,杨汉英派播州教授晏然、学正李以明等亲往指导,乖西学正等积极组织并得到乖西知府阿马、雍真等处总管府等支持,参考者有新开乖西府儒学生员,也有乖西官宦在顺元、播州求学者甚至播州生员等,录取贡生可在播州辖地任奏差等,也可赴成都参加四川乡试。元代四川省每次乡试仅录取举人9名,中举人、进士十分困难。播州先有雷声鸿中进士,后有杨朝禄为恩赐进士,约占元代四川51名进士总数的4%,十分难得。杨汉英侄子杨生辉以贡生任播州宣慰司奏差,可作乖西开科取士旁证。乖西开科取士之后,水西带蛮当年在云峰山侧开场贸易,故称开科龙场。明初水东宋氏改为开科马头后照常赶集,1630年,宋氏革除后开科龙场改建龙会寺。杨汉英在乖西开科取士51年后,明玉珍在重庆建大夏政权,1363年,乖西改隶贵州宣慰司属黔南路,1372年,水东宋氏归附明朝后复隶四川,到1413年,贵州建省后属之。带蛮在乖西建学开科取士后逐步接受儒家文化并渐次融入苗族等水东各族之中,明清因此不再有带蛮的记载。
总之,古代贵州有4次重要开科取士,宋元遵义、乖西开科取贡生称得上是贵州文教史上的破荒壮举。
(作者系六届开阳县政协委员)
南宋宝祐四年(1256)登科录文天祥榜正奏名五甲进士播州李敏子履历
湖南永州宁远县九嶷山乖西开科功臣杨汉英《咏九嶷山图》石刻
开阳县城东隅元明开科龙场原址(现为开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