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老字号二题
□文/图 韩 进
“文通书局”与“永丰抄纸厂”
民国时期,筑城乃至黔省有名的富商,当推华联辉、华之鸿父子,尤如徽商之胡雪岩,晋商之乔致庸(不说财富,单就地位而言)。特别是华家在之鸿手里,开黔省之先河举办“文通书局”,是为出版业中之翘楚,又办“永丰抄纸厂”,为贵州现代造纸业之先河。
说到“文通书局”和“永丰抄纸厂”,得先交代之鸿父亲联辉先生创办之“永隆裕盐号”。历史上贵州食盐,仰给于川盐和滇盐,以川盐用量最大。清光绪年间,华联辉得到四川总督丁宝桢赏识,助丁实行盐政改革,取得川盐入黔“仁岸”(仁怀县茅台村)的总承销权。他创立“永隆裕盐号”,由茅台将食盐运销省城贵阳及其他县区,遂至大富,积资数十万两白银。光绪二十七年(1901),华之鸿辞去仁怀县训导职务,继承父亲事业专营食盐。至辛亥革命前夕,“永隆裕盐号”财富剧增,“华百万”的名声遍传川黔两省。后因政府食盐政策变动,贵州军阀混战,“永隆裕盐号”遭到敲诈勒索,业务渐陷于低迷。华之鸿有先见之明,随时局而调整经营方向。他认识到:“贵州地处边陲,交通阻塞,新兴知识传播至黔,每每旷日持久,长此以往,则贵州文化将永远落后于全国各省以后。而欲传播新兴知识,惟依赖书籍。不如利用盐业所积资金,创办一所规模较大的书局,则可继续先祖未尽之遗志,又可发展贵州之工业与文化。”文通书局创办的时间,仅晚于全国有名的商务印书馆,比中华书局、正中书局等都早。
实际,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华之鸿就聘请官书局职员田庆霖在贵阳筹办文通书局。田庆霖去日本买回印刷设备,带工人去学习培训,并聘请日本技术员来黔工作。华之鸿委托官书局代文通书局在遵义招收70名工人,学习和培训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印刷厂建在贵阳勇烈路,设有铅印、石印两种印刷业务。华之鸿为“局主”,田庆霖任经理。文通书局印刷的第一部书为遵义学者郑珍所辑之《播雅》。随着业务进展和规模扩大,文通书局向社会招收女青年学习装订技术。这是贵阳女青年进入现代工业企业工作之始。
1911年秋,文通书局正式对外营业。10月14日,华之鸿在《贵州公报》公布了书局创办宗旨及业务范围,承诺将以“促进文明,开通风气为宗旨”,以最新的设备、最佳的服务,务求成物精良,客户满意。正如他所说,由于设备精良,文通书局能印五彩博物图、地图、古今书籍、学堂凭照、银票、商标、广告,能承接洋式书籍装订、自制电镀膜、花边字钉、凸版、玻璃版、照像放大等业务。其彩色广告印刷精美,国内罕见。出版的图书,除占有省内市场外,还远销邻近省市。营业额逐年递增,1921年竟达3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亚洲最大的商务印书馆被日军轰炸,各大书局迁往西南,因机器笨重难以搬迁,全国印刷事业陷于停顿。文通书局在贵阳设总管理处,在重庆、昆明、成都、长沙、广州设立分局。民国政府教育部统一出版教科书,由商务书局、中华书局、正中书局、世界书局、文通书局等7家联合组成“中小学教科书7家联合供应处”,供应全国中小学教材。
抗战中,文通书局发展为集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为一体的书局。成立了编辑所,贵州籍学者马宗荣任所长、贵阳籍学者谢六逸任副所长,后由顾颉刚、白寿彝分别继任正副所长。文通书局还成立了由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学家苏步青和陈建功、桥梁专家茅以升、地质学家贵阳人乐森璕、农业化学专家贵阳人罗登义、哲学家冯友兰、教育家张若奚等国内知名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专家和社会贤达112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可谓全国一流。
在书局存在的50年中,文通书局成就巨大,出版了文学、历史、社会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建筑学等方面的图书200多种,还出版了各种教科书、字典、辞书、手册。其中最有名的出版物有肖一山主编的《经世社会丛书》,谢六逸主编的《新闻学丛书》、谢六逸与马宗荣主编的《大学丛书》、张永立主编的《应用丛书》、吴泽霖主编的《苗夷研究丛书》、曹未凤最先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朱章庚主编的《公医丛书》等。文通书局还创办《文讯》刊物,介绍图书及全国出版动态,先后由谢六逸、顾颉刚、白寿彝、岑家梧、臧克家等担任主编,在出版界颇有影响。
为了满足文通书局各种业务所需用的大量印刷纸张,华之鸿又筹办“永丰抄纸厂”。
民国四年(1915),华之鸿筹资5万元创办永丰抄纸厂。令田庆霖押送去上海再汇至日本购买造纸设备。但驮银马队刚走出文通书局就被士兵赶进军政府大院内,省府大员刘显世宣布此笔银圆为政府借用。华之鸿只得再筹巨资交田庆霖去日本购买造纸设备。由日本购得双烘缸长网造纸机,卧式蒸汽球锅、大功率蒸汽引擎、卧式锅炉,各种型号水管及车床、刨床等。购得的设备海运至上海,溯长江而上,在湖南洪江上岸,用人力和马驮运至贵阳安装。民国八年(1919),贵州第一家现代化造纸企业——永丰抄纸厂在南明河边小团坡处建成投产。初期生产由在日本聘请的5名技师指导,派去日本学习的10余名学员为生产骨干,全厂共有员工200多人。生产出“超贡”“超光”“庆霖”“混同”等各种规格质量的纸张,跻身全国造纸业先进行列。
永丰抄纸厂利润诱人,在当时的贵州省主政者眼里是一块肥肉。民国十七年(1928)8月16日,省主席周西成和黔军总司令袁祖铭代表省政府与华之鸿签订《贵州省长公署收买永丰纸厂合同》,永丰纸厂全部财产作价50万银圆,按合同先付10万元,余款自民国十七年(1928)元月起,每月付1万元。后周西成在永丰纸厂的基础上开办了电灯厂、兵工厂、造币厂等。
民国十八年(1929),毛光翔任贵州省长。华之鸿鉴于省政府未付清购买永丰纸厂款项,要求毛光翔归还永丰纸厂,毛迫于舆论和信誉归还了部分产权。
民国二十三年(1934)9月,华之鸿之子华问渠向省主席王家烈递交报告,“拟恳发还永丰厂价及印刷各款。”经王家烈批复,华问渠将永丰纸厂收回。民国二十六年(1937),永丰纸厂改名“西南造纸厂”,由华氏独资经营。
11年后,该厂增资扩股,吸纳钱子宁和沈骏声入股,改名“黔元造纸厂”投产。钱子宁任董事长,华问渠聘请蓝平辅代表他任监事。该厂仅生产新闻纸和各烟厂用纸,利润颇丰。1953年,华问渠继任董事长。后由于华氏文通书局和大方煤矿积欠政府贷款无力偿还,遂以华氏在黔元造纸厂的股份偿还。政府接收后改名贵阳纸厂,成为国营企业,后因严重污染南明河水而拆除。
华氏祖孙三代把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不愧为黔商领袖,也深受世人敬仰。
毛铁桥与“自强车行”
四川人入黔发展,有建树者众多。譬如“汽车大王”毛铁桥创办“自强车行”,汽车最多时达31辆,几与当时的省公路管理局拥有汽车数相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初期,为贵州乃至西南的交通运输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铁桥先生系四川省威远县界牌场人,1932年到贵阳谋生并定居。其时,落后的贵州刚开始通公路,运行线路只有贵阳至安顺、贵阳至桐梓两段。直至1950年代,贵州省还有十多个县未通公路。当时贵阳有十来家汽车行,每家仅有一二辆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均十分缺乏。毛铁桥因会修车,又会驾驶,很快在“通达车行”谋得职业,给老板开车,并兼汽车修理工。额外还在“三民车行”和“华安车行”修理汽车,作技术指导。两年后,他以自己的积蓄和胞兄毛铁铮的资助数千元,从香港购进美国福特汽车2辆,自办“蜀通车行”开展汽车运输业务,进项渐渐增多。
1936年,贵州公路建设大有进展,北出桐梓通重庆,东由天柱出省连湖南晃县,南出独山接广西六寨,西经安顺而达云南昆明。线路由省公路管理局管理。因打着“官”字旗号,局里有汽车数十辆,基本垄断贵州客货运输业务,并利用官威将原来贵阳至安顺、贵阳至遵义两条线路的经营权收回,不准私家车行染指。无奈之下,毛铁桥发起成立汽车行业同业公会,与省公路管理局据理力争,但没有结果。没有了线路,汽车成废物一堆,失去经营资金,“蜀通车行”只得倒闭退出运输市场。
1938年,抗战军兴,全国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抗日,贵阳成为大后方交通枢纽,汽车客货运量猛增数十倍。在此形势下,毛铁桥向钱庄借得1200元,购得一辆报废汽车修复,开设“自强车行”,开展客货运输。汽车运输利润颇丰,只经过一年多时间,自强车行汽车就增至7辆。毛铁桥虽身为老板,但身兼技术安全、汽车调度、修理、内外部事务管理等多种工作,累得够呛。
1939年,南方大都会广州沦陷于日军的猖狂进攻之下,后方物资紧缺,汽车运费价格陡增,利润更高。商家往广西采购物资运销贵阳及昆明、重庆等地,仅广西至贵阳一线,汽车往返两次之运价,即可购买新车一辆。毛铁桥带领员工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前往广西玉林为客商运货,车行资本迅速增长积累,仅过两年到1940年,车行汽车便增加到21辆。次年,滇缅公路民品军品运量增大,运输紧张繁忙,毛铁桥将车行迁往昆明,专跑滇缅公路,利润更高,汽车增加更快。到1944年,自强车行已拥有汽车30多辆。后因为各方汽车增多,加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原先西撤的兵工和民企及逃难民众大量东归,货物运输量陡减。毛铁桥便随势而动,停止汽车运输业务,改建“大明公司”,在云南下关开设“自强茶厂”,改营茶叶和外贸出口,收购桐油、菜油、中药材等出口东南亚及香港等地。业务正渐趋兴旺之时,代理商卷款潜逃,使他损失惨重。
无奈之下,毛铁桥又重操旧业。他于1947年返回贵州,以安顺为基地,企业仅存的10余辆烧炭车为基础,从事往返贵阳、遵义等省内县区的客货运输。1949年11月,贵阳解放,毛铁桥的自强车行将仅有的10辆汽车调动起来,无偿运送军粮。抗美援朝时,自强车行捐献黄金300余两支持政府购买飞机大炮和公债,在全省起到带头作用。
当时贵阳市私营汽车行业共有汽车1100余辆,业主们自愿组成35个联社,毛铁桥以自强车行全部18辆汽车加入,任第22联社主任。由于他经营管理得法,在众多联社亏本的情况下,他管理的联社不仅盈利,还增购旧车8辆。1953年,贵阳市组建公私合营汽车运输公司(业内习惯称为“合营汽车场”),政府投入福特汽车50辆,吸收私营商车120多辆。自强车行18辆汽车也全部加入公司,毛铁桥任公司经理,组织客货运输,赢得不俗的成绩。至此,这个川黔两省有名的自强车行走完自己不凡的历程。
抗战时期文通书局出版的新书
毛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