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彦月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基本原则、提供了科学方法,构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最重要的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育人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切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理解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而从未发生中断的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上,形成诸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优秀的价值观。其中,《易经》论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凝练概括。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欲胜人者,必先自胜”“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都是强调不依赖他人,立足于自立、自主、自强,以德化行。这些价值观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言传身教的行为准则,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五千年文明发展中,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内部的动荡和外部的侵扰,但每次都依靠自身强大的文化自省力、文化包容力和文化创新力,成功战胜各类挑战,实现了在时代更迭中的浴火重生。百余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文化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更加磅礴的力量。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发展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运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深刻认识在守正与创新中,守正是前提,创新是动力。坚持守正,就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守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制度之“正”、文化之“正”,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气、正义、正面、正向的精神实质和能量。推动创新,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主体,在此基础之上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只有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会贯通。
正确的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鲜明的旗帜、明确的方向,才能坚守正确的道路,开拓全新的局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指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要求,指明了文化建设方向,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要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深刻剖析、敏锐把握、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基点、结合机理、结合路径,不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和丰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形式,切实做到在结合中推动创新、在创新中增进结合,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规律,必将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光大。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躬身力行,走过多处文化遗址,并深刻指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在各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以文化创新带动产业繁荣、推动经济发展。
在肩膺历史使命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我们更要承担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文化的繁荣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我们要学会用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当代故事,也要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我们要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度的历史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现代化,勇于立潮头之上,发时代之先声,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推上文化新高峰。
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激扬迈向新征程的创新创造活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以文化的创新创造,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强劲的活力。要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出发点,不断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场景,创造社会主义文艺新作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感受、体味中华民族文明的时代魅力,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身心、引领实践、激励创造,推动文化发展更新,刺激文化产业升级,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虚幻缥缈的纯粹意志,而是沉淀下的民族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生长,中国式现代化仍然将伴随有新时代文化事业的繁荣。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物质生产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可以反哺经济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先进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我们不断开拓进取的底气所在。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精神底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亦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新时代文化新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