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贵州“村T”走向国际的背后
3月28日晚,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正式落下帷幕。
作为有着28年历史的时尚盛会,每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都会成为潮流的风向标。与往年相比,今年T台的高光时刻莫过于45名来自贵州黔东南的孩子们,身穿融合苗绣、侗绣、银饰等多种少数民族非遗元素的服装,呈现的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也让无数观众感受到了原生态高级感的震撼。
从田间小道到世界秀场
身着苗族服饰、卷着裤腿、脚踩草鞋、肩扛老木犁,坐在木犁上的5岁小外孙女淡定地看着四周,木犁一头挂着的斗笠随着步伐悠悠晃着……3月22日,在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上,哼着苗歌自信出场的顾彪爷孙俩惊艳全场。
“好有画面感啊!一下子仿佛看到了夕阳下的田野、村庄、劳作的村民,屋顶上唤归的袅袅炊烟……”
“以前我的爸爸就是这样担着我的,爷爷也曾这样担着我爸爸,这是属于村里人祖祖辈辈的独特回忆。”
这画面在无数观众和网友心中定格,引发强烈共鸣,激荡起澎湃情感。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凯棠镇种了一辈子地的顾彪在古稀之年当了一回“网红”,身边人调侃他“从贵州犁田犁到了北京”。
回忆起上台走秀的情景,顾彪直言:“一点都不紧张,就像走在家乡田间的小路上,更多的是自豪。”
事实上,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长辈用背篓、木犁、扁担背负孩童都是日常生活场景。而在国际T台上,爷爷唱着民谣,用老木犁扛着孙女也仿佛是一个寓言:几代人的努力,让文化一代代地托举、传承、接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大山,也走向了国际。
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不止有亲人:有几个孩子拿不出路费,一度打算放弃这场时装秀,为了让孩子们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村民们自发筹集机票,把孩子们从贵州“村T”一个不落地送上了国际T台。
这或许也是中国民族文化收获世界瞩目的深层原因:所有人齐心协力,深度改变了当代中国的面貌,也终于将属于中国的文化元素,以平视的角度展现到了世界面前。观众从中看到的,不只是新奇好玩的事物,也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重新定义自我的坚强和毅力。
近年来,“村超”“村BA”“村T”“村马”“村歌”……贵州“村”字号赛事持续火爆,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让民族特色在保护利用中更加鲜亮。
以贵州“村”字号为代表的系列活动出圈出彩,带来的不只是欢乐,更展现出中国乡土孕育新文化、新业态、新发展的蓬勃活力。这背后,是产业、文化、生态的全面振兴,是乡村全方位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场原生态的文化破壁之旅
“村T”,顾名思义,就是乡下举办的T台走秀。
2024年7月以来,在凯里市民族风情园,每周五六日都会举办民族服装秀。不同于一般的服装秀,这个秀场的表演模特大多是当地村民。虽然台步不太专业,但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他们自信而耀眼。
新颖的表演形式,在线上线下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外地游客专程前来观看,贵州各地的村民和民族服饰爱好者,甚至外省的团队也专程赶到这里来参加表演。
不似专业秀场的严肃氛围,“村T”的氛围更加活泼,形式更加多样。可以身着盛装稳稳当当地走,也可以拿着农具表演着走,还可以边走边唱山歌、演奏民族乐器……在这里,你永远无法预测下一个出场的是怎样的模特,这巨大的新鲜感足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及专业服装设计师。
来自北京的游客康宁表示,他是专门到贵州来看“村T”的,“整个表演形式很新奇,既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又把日常生活提升到了艺术的审美高度。”
来自云南的服装设计师丁美星认为,贵州“村T”不仅展示了民族服装,在舞台设计上还融合了如吊脚楼、风雨桥长廊等民族建筑元素,让整场秀非常成功。
贵州“村T”发起人杨春林出生于黔东南州凯里市一个古老的苗寨,从小看着妈妈和村里的阿姨、婆婆们染布绣花做衣服,那些古老又漂亮的图案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记忆里。
大学毕业后,杨春林开始自主创业,他的设计里采用了很多贵州民族文化和非遗技艺的元素,深受年轻人的欢迎。“我不断地学习非遗技艺和这些古老图案、纹样蕴含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愈发觉得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华丽独特的民族服装应该登上更大的舞台,我们的美值得被全世界看见。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打造一个面向世界展示贵州民族之美的舞台。”
最初的“村T”举办地是在杨春林老家的寨子里,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报名走秀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周边区县的村民,当地政府帮助杨春林将T台搬到了凯里市区的民族风情园。
“在这个T台上,没有专业模特,就连幕后的导演组也是由非专业的志愿者组成的。‘村T’的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不要任何回报,默默支持着我们。我们的‘村T’品牌就是靠乡亲们共同打造出来的。”杨春林感慨地说。
短短几个月,贵州“村T”的影响力急速攀升,受邀前往芬兰、加拿大等多个国家表演,还登上了伦敦时装周、新加坡时尚周等国际舞台,惊艳了世界观众。
一条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我们想通过服饰讲述家族故事,让观众看见手工技艺背后的温度。”“村T”运营总监吴光磊认为,这种将个体生命史融入文化展示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非遗传播的刻板印象。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这些“村T少年”身着施洞支系苗绣盛装、手持丹寨鸟笼与台江姊妹饭,将苗族雷山支系、黄平支系等服饰的星辰纹样与芦笙舞、侗族琵琶弹奏相结合,展现了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学的交融,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对话。
贵州“村T”以草根力量撬动非遗创新,从乡村田埂到国际舞台,不仅重塑了文化自信,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如果将视野拉远,就能发现像这场时装秀一样的中国非遗高光时刻还有很多。在乙巳蛇年春节期间,世界各地就掀起了中国“非遗热”——
英国伦敦举办了“非遗雅集”,展示了古琴、太极拳、书法、剪纸等多种非遗代表性项目,让不少英国人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在匈牙利,“指尖上的非遗”吸引了当地民众,中国非遗苏绣和匈牙利非遗马丘刺绣同台亮相;在埃及开罗,非遗美食活动也带来“真香”体验,旅埃华人华侨和埃及友人品尝中国饺子……
今天,中国已经拥有44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肌理缝隙中深藏的、充满地域特征的技艺、民俗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有待人们细致地梳理,让它们成为国际通行的“文化语言”。
仔细想想,这些走上国际舞台的非遗元素,并不只是“审美的故事”“文化的故事”,也是“奋斗的故事”“发展的故事”——广袤的国土疆域、悠远的历史文化、多元的生活状态,让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不乏令人惊奇的审美意蕴。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它们,并通过有创意地展示方式,让它们在一种现代化、国际化的视野下焕发出光彩。
正如杨春林所说:“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我们只是搬运工,把他们搬运到T台上来。接下来日本的大阪世博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们也会去参加,会把贵州的美,把中国乡村的美好图景搬到国际舞台上去。”
人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中国文化、非遗项目还会络绎不绝地涌现出来,展现中华文明的丰富积淀和深厚底蕴,在古今对话中诠释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气象。
(整理:万里燕 供图:杨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