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千年侗寨的文化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回访记之三
□本报记者 李昊霖 陈 曦 王子昳 实习生 吴俊锋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肇兴侗寨,第一缕曙光穿透云层,为这片千年古寨镀上一层朦胧的金边。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深入了解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贵州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肇兴侗寨,这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享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侗族刺绣、侗族大歌、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世代传承。
“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道出了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存之道。
在肇兴的古朴小巷里,一阵婉转动听的侗歌沿着飞檐斗拱传来,随声觅迹,声音来源于豆腐摊的摊主吴姐,“吆喝卖豆腐太普通啦!正好我会唱歌,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客人来要好得多叻!”吴姐的歌声,不仅为自己的生意增添了别样风情,更让侗族大歌融入了日常生活,成为与游客交流的独特纽带,展现出民族文化在民间的强大生命力。
侗族大歌,这一具有2500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电影《哪吒2》的开篇“宝莲盛开”片段而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得益于文化传承的接力,古老的侗族大歌在这片土地上依然生生不息。这种独特的唱法直到近70年前才被外界所知晓。1957年,时任省文化局办公室主任的萧家驹等人组成的“侗歌调查组”深入黎平县、从江县交界的侗族地区采风,采录了众多歌曲,并于1958年辑成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专著《侗族大歌》。此后,侗族大歌在1986年巴黎艺术节上亮相,进入全球视野;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去年春天,我们在肇兴侗寨的信团鼓楼下进行了一次‘院坝协商’,同村民寨老探讨如何开展好‘村歌嘹亮’这一活动,让侗戏走进38所中小学。”吴家佳不仅仅是县政协委员,也是侗族歌手、演员、非遗传承人。作为青年守艺人,她以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为己任,为侗族文化更好地发展不断奉献着。
“在今年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计划中,我们将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明确为重要调研协商内容,围绕‘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资源优势,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侗年品牌,打造侗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展专题协商。”黎平县政协主席田永富表示,县政协将着重在通过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以“民族+文化+旅游”组合拳促进民族传统文化消费升级,聚焦增强节庆活动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献计出力。
黎平翘街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黎平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黎平会议”。红色文化与侗族文化的交织,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我手上的这一块绣就是红军进入黎平时,当地老百姓给红军送鸡蛋的篮子上盖布的纹样,它有着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寓意。”黎平县政协委员陆永江接过店内绣娘手中的绣布介绍道,“将红色文化融入以民族医药、传统香料制成的香包中,市场反响热烈,备受青睐。”
走进手工作坊,蓝靛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非遗传承人陆勇妹正指导游客体验蜡染、刺绣。
“因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我们传承的非遗技艺也必须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改进。”陆勇妹说,过去,传统蜡染仅有单色,而如今,经过10多年的不懈尝试,她们染出了五颜六色的布,不仅丰富了色彩,也丰富了产品,更丰富了市场。
陆勇妹不仅仅是非遗传承人,也是产业带头人。作为黎平县政协委员,她心中真正的“好日子”是既能让千年靛染技艺焕发新生,吸引更多年轻人守护侗族文化“活化石”,又能将文化传承转化为“指尖经济”,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2024年,黎平凭借丰富的侗族文化资源,深度实施艺旅融合战略,依托侗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民族工艺品,推出侗族刺绣等文创产品,推出制作体验活动,做大民宿产业,非遗产业带动3.2万人就业,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广东省佛山市帮扶资金注入肇兴非遗工坊,侗绣手包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村超”流量,侗族大歌登上全国舞台,带动周边村寨发展研学游、康养游。根据肇兴侗寨景区运营公司数据显示,今年3月18日至25日,肇兴侗寨入园游客超1.24万人,同比增长66.42%。
在刺绣、蜡染等民族特色工艺的孕育下,“村T”也在人们眼前崭露头角,同“村超”“村BA”一样,以民族特色服装为主角的T台走秀同样在世界舞台上风光无限。自2024年7月启动以来,“村T”累计举办400余场活动,全网传播量突破4.6亿次。“村T”以“非遗+时尚+旅游”的跨界融合模式,成为贵州全域旅游IP矩阵中的爆款,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游客参与,秀场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切切实实将本土特色文化带向了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跃动着勃勃生机。本土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声名鹊起,不仅仅为世界呈现了一个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贵州,更是为国民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认同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贵州,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正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谱写着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