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河对于贵州人文蔚起可谓得天独厚,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即“天地人”三才优势。
有关历史文化的传承宏扬,全赖于兴学施教。
元朝初年,就在今市府路原市政府一带,始建贵阳地区最早的学校——顺元路儒学,后学校渐毁废。至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4年),由曾任过该儒学教授的何成禄,在学校的原址上建起了贵阳地区的首座书院——文明书院,为贵阳书院教育讲学、培育人才之滥觞。至明正德初,正是文明书院,给心学大师王阳明提供了传播儒家心性之学,“始论知行合一”之说的基地。原来,书院早在元末战乱中毁废。至明弘治年间,贵州提学副使、阳明先生的同乡余姚人毛科复兴重建。书院建成后三年,即正德三年(1508),值阳明先生谪戍龙场(今修文)驿丞,并构筑龙冈书院“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以训诲诸夷弟子。翌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几番致书阳明先生,恭请来贵阳主文明书院讲席。席书带领筑中数百学子,环坐听讲,至夜不息,并师事阳明先生。黔中人士亦始知“心性之学”。
民国时期贵阳的南明桥
当阳明、毛科、席书相继离黔后,书院讲学一时后继乏人,学业也渐荒疏。至嘉靖十四年(1535),有阳明先生私淑弟子、浙江奉化人王杏按黔,见士民不断前往龙场拜谒阳明先生,知先生遗化之深,至为感动。又值“黔中王门”弟子汤伯元(冔)、叶梧、陈文学等数十辈之恳请,要为阳明先生立祠奉祀。是年,王杏遂在贵阳城东白云庵旧址新建阳明书院,并建祠“以激劝边人”。
嘉靖二十年(1541),有阳明先生的及门弟子、楚中王门大师湖湘武陵桃冈蒋信,提学黔中,甫下车,见文明书院衰败景象,顿生“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之慨叹。遂决意以复兴书院、振兴师学为首事。倡捐积金,仅越月而大功告成。书院复兴,学子蜂拥云集,蒋信亲临讲授,传播阳明心学,书院已不能容。故又在书院右新建正学书院,进一步扩大传播心学,培育贵州人才。贵州自此风气大开,人文渐胜,人才骎骎。然而贵州自永乐十一年(1413)置省以来,人文虽盛极一时,但一直未得单独开科取士。洪熙元年(1425),令贵州士子就试湖广。宣德四年(1429),又令贵州学士改赴云南乡试。如此折腾再三,贵州士人,真是苦不堪言,且中试者寥寥。至嘉靖时,有思南乡贤田秋,时为谏官,便向明朝中央上疏,请求于贵州设试院单独开科取士。继而巡按王杏又请,遂于嘉靖十四年(1535)得准,定解额二十五人。并于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正式与云南分试。从此以后贵州人文教化为之一振,黔中科甲亦长足挺秀。
就在贵州单独开科的第二次乡试,贵阳名士马廷锡高中举人。廷锡字朝宠,号心庵,学者称心庵先生。中举后,先任四川什邡教谕,继擢内江知县。在官期间,常感对阳明心性之学未能彻悟,仅做两年知县,便辞官前住武陵桃冈精舍,拜伏蒋信门下受业,讲授研修长达数年之久。直到对师学大彻大悟,方谢别恩师,返回故里,选择风景秀丽,贵阳人民的母亲河——南明河畔的渔矶湾,构筑“栖云亭”,修悟其中并聚徒讲论。各路学子纷沓而至,“栖云亭”已不能容。嘉靖三十六年(1557),金溪人王绍元巡按贵州,早闻心庵学行品性,讲学业绩,遂在亭旁别建“渔矶书院”,院内建“主静堂”和“栖云精舍”。让更多的青衿学子得拜师请业。于是南明河畔的栖云、渔矶间,书声琅琅,弦歌不绝,俨然如桃冈之胜。时至万历、隆庆时,心庵先生讲学之风更盛,声名愈震。时任贵州巡抚的南昌人阮文中、提学宜兴人万士和,纷纷拜谒题请,礼聘其主讲贵阳的“阳明”“正学”两书院。受业听讲者常数百人,成就人才,不计其数。随着一批乡里的文化名人,如水东贵州宣慰司同知宋昂之子宋炫、万历间乡贤举人袁运福,深爱南明河畔渔矶湾水石幽雅的胜迹,又感慕心庵先生渔矶书院、栖云精舍的人文荟萃,竞相在河畔购地筑室,悠游其上,垂钓寻乐,吟咏不辍。
正是从明万历年间开始,南明河渔矶湾两岸,一大批筑城的“达官贵人”“乡贤名流”“骚人雅士”,相继构筑了许多园林池馆、堂轩楼榭、亭阁精舍。据有关史志记载,有越玉岑“占断南明水一湾”的“南园江阁”,有或说“玉岑之子”“一生傲骨奇肠,悲壮侠气”的杰出诗人越其杰的“溪园”。有越氏姻亲、晚明著名乡贤杨师孔及其子“诗书画三绝”杨龙友的“石林精舍”(今石岭街)。有“天末才子”“侠骨文心”的谢三秀紧邻“溪园”的“远条堂”。有比杨师孔中举早九年、谢三秀的知己、参与平“安邦彦叛”殉难的李承明的“吟望亭”。此外,还有如“汤明府别墅”“萧秀律曲溪”等,均皆占尽南明河渔矶湾的人文风情,留下几多历史的佳迹胜景。这批乡贤文人雅士,或著书立说,或聚徒讲论,或燕集觞咏,或悠游唱和。就连时出任贵州的封疆大吏郭子章、江东之等人,政暇亦参与其中,宴乐吟咏,交流时政。不言而喻,贵阳南明河的渔矶湾,也就自然而然成了黔中省垣的文化摇篮。而这一切,又以甲秀楼的建设为标记。
2005年贵阳一中未迁出前的旧貌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时任贵州巡抚的歙县人江东之,在常与筑中名士的聚会和拜谒南明河畔的武侯祠时,对渔矶湾一带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色“涵碧潭碧波荡漾,芳杜洲芳草茵茵,鳌矶石劈浪排空,河湾中渔歌轻唱”尤为感动,赞赏有加。特别是黔省自设科以来展现的科甲渐胜,人才蔚起,人文荟萃。江东之决意要在河中鳌矶石之上建一座象征“科甲挺秀”“秀甲黔中”的楼阁,并直接命名为“甲秀楼”。江东之接又“筑堤”,人称“江公堤”。实即今仍连通南明河南北两岸的浮玉桥。桥为九孔,一大八小。涵碧潭之水流回旋于此,竟有“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江东之曾赋诗一律:“明河清浅水悠悠,新筑砂堤接远洲。秀出三狮连凤翼,雄驱双骏踞鳌头。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
清代的甲秀楼和浮玉桥
清代贵阳楹联大家刘蕴良翰林在其所撰长联中亦言“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雄踞南陬,证实了贵州“科甲挺秀”、人文勃兴的新气象。明清两代的六千余举人,八百余进士(含武进士),三位状元,名震宇内。其中清康熙中的武状元曹维城,就出生在贵阳南明区的市场路,今名曹状元街。
时光电掣,逝者如斯。至晚清“同光新政”时期,列强豆剖,国步艰危。朝野上下,变革维新呼声一片,而尤以“废科举,兴学校”“新民智”培育新兴人才为最。清光绪二十年(1894),有天津人严修迁贵州提督学政。甫到任,即对贵州学务进行全面整顿,厘定贵阳市区贵山、正本、正习(亦名“学古”)《三书院条规》。严修又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将位于顺城街(今护国路)的学古书院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公开面向全省招生,通过严格考核,择优录取了四十名优秀学子(含部分已得功名举人)。除教授中国传统经学、历史课程外,另开设现代自然科学——数、理、化等课程,还开设外语、舆地等。培养一大批诸如王延直、毛邦伟、乐嘉藻、刘显治、陈国祥、周恭寿、黄干夫、陈廷棻、姚华、唐尔镛、钟昌祚等影响贵州乃至国内辛亥前后社会变革、文化教育发展、政治军事活动的社会贤达名流。严修对学古书院公开招考和教以新学的改革,开全国改书院为学堂之先河,故以后对学古书院均以经世学堂称之。
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以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西市而告终。一切变革“条例”均皆废止。唯改革所建的京师大学堂和新教育的改革机制,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故在光绪二十八(1902)、二十九年(1903)才由出生于南明河畔六洞桥的封疆大吏“同光”名臣张之洞,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新学制,即《壬寅—癸卯学制》,并诏令全国执行。还在此学制厘订而未出台之时的1901年,经世学堂培养的高才黄干夫,约集凌秋鹗、卢以庄、贾一民等人,借市南忠烈宫创设“算学馆”,黄干夫主讲数、理、化、生物等课程。次年,又约集三四十同道,成立“达德书社”。至光绪三十年(1904)书社改名“民立小学堂”。翌年,正式改名“达德学堂”。是为贵州省最早的私立学校。学堂名“达德”,是取《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之义。因“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四八烈士”中的王若飞、黄齐生甥舅二人,正是从“达德”起步,奔向革命的征程,立下了不朽功勋。
随着新教育学校建设的发展,南明河畔的雪涯洞、排杉门(今文化路)一带,又成了贵州省垣文教事业学校建设之中心。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贵阳著名耆绅于德楷、乐嘉藻、北京旗人李裕增,以及戊戌维新时任礼部尚书的李端棻等提请,得巡抚林绍年嘉许批准,在雪涯洞丁公祠(后扩大到文化路原贵阳师范地)创建贵州最早的公立师范学堂。是年,由贵州巡抚邓华熙,仿日本新式陆军军制,在南明河畔官钱局(今原教育学院、黔剧团、杂技团)创建了贵州第一所新式军事学校——贵州武备学堂。1906年,按清政府有关《章程》,改办为贵州陆军小学堂。民国时,由何应钦任校长的贵州陆军讲武学堂,抗战时由王伯群任校长。从上海迁来的大夏大学,以及贵阳师范学院等,皆在这里植根发展。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李端棻、任可澄、华之鸿、唐尔镛、于德楷等名流提请,经贵州巡抚林绍年批准,将正本书院改建的贵阳府中学堂迁来,改建为贵州第一所“完全中学”——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即今之贵阳一中前身。
至于南明区至今犹存的山川形胜、人文佳景,不妨在阳明路上漫步,聆听黔明古寺的晨钟暮鼓,或可登临南岳山麓,感怀南岳山寺兴废,抒发思古之幽情。抑或攀登仙人洞,领略道教文化的太极上清。有兴更可登上“扼城南之咽喉,为湘黔之孔道”“一山高据翠微巅”的图云关,想前人羁旅之艰辛,忆抗战英烈之伟绩。俯瞰南明霓虹放彩,流光跃金;仰望乡关日新月异,小康温馨。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雄关漫道,致远尽兴。南明精神,青史永垂!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7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