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我作为中学生代表,参加湘黔铁路慰问团。事情虽然已经过去50多年,许多情节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湘黔铁路,即沪昆铁路湘黔段,起于湖南省株洲市,终于贵州省贵阳市,跨越湘、资、沅三大水系,穿越雪山、武陵两大山脉,横贯贵州、湖南22个县(市),是连接湘贵的重要干线铁路。它蜿蜒于武陵山和苗岭的群峰深谷中,沿线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建路工程艰巨,贵州境内,大龙至贵定段就有隧道及明洞185个,桥梁183座。
据资料介绍,早在1936年国民政府就与德国签订修建湘黔铁路的借款协定,并进行初测,后因全面抗战爆发被迫中止。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至1960年曾两次复建又两度停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打开大西南与外界的通道迫在眉睫。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纪要》(“枝”即湖北枝城,“柳”即广西柳州)的批示,湘黔铁路修建再次启动。同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成立了湘黔铁路会战总指挥部,贵州和湖南也分别成立会战指挥部,10月,东西两线同时施工。湘黔铁路贵州省段355公里,湖南省段550公里。铁道部调集9万多人的专业施工队伍,沿线的贵州投入34万民兵,湖南投入45万民兵,另外还有大量学生、知青和解放军指战员参加铁路的修建,近百万人参与的湘黔铁路大会战自此拉开。
1971年1月,参加湘黔铁路建设的湖南衡阳民兵
为了鼓舞士气、激发干劲,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当年贵州省“革命委员会”、贵州省军区组织慰问团,慰问贵州段修路大军,慰问团的名称为“贵州省慰问湘黔、盘西铁路总团”。盘西铁路为贵昆铁路支线,自云南省沾益县至贵州省盘县(今盘州市)以北柏果,1966年至1975年修建。湘黔铁路修建时盘西铁路在建,故成立“贵州省慰问湘黔、盘西铁路总团”,一并慰问。
1971年1月,我还不满16周岁,在贵阳市第十七中学上初中三年级。由学校推选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慰问总团,总团下设3个分团,每个分团有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和干部代表10多人。慰问团出发前在北京路的交际处集中,我所在的慰问团团长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省革委副主任罗锡康。随团慰问的有解放军某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整场京剧《沙家浜》和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同时还带有一个放映队,携带电影故事片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近期拍摄的“新闻简报”。
慰问团所到的工地,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广播里播放着毛主席语录、歌曲等。施工队伍按照军队编制,县分为团,区分为营,公社分为连,生产大队分为排。民兵们开山劈岭,打洞修桥,肩挑手推,你追我赶,一片热火朝天景象。
少数民族同胞慰问修路工人
70年代初期国家还穷,大型施工机械很少,主要靠人工,用得最多的工具是十字镐、铁锨、钢钎、铁锤、木夯、扁担、箩筐。工地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人民铁路人民修,修好铁路为人民”的标语随处可见。工地上的黑板报、宣传棚张贴着“夫妇竞相上工地”“相互开展劳动竞赛”“轻伤不下火线”的好人好事,令人感动。
慰问团抵达工地的第一件事,是与当地政府和施工指挥部组织召开慰问大会。一次露天大会,施工的民兵、附近的村民齐聚会场,人山人海,小镇万人空巷。大会组织者宣布:“请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罗锡康宣读慰问信。”罗锡康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头衔引起群众一阵骚动,纷纷起身争看“罗委员”。罗锡康起身走向麦克风,刚走几步忽然放慢脚步,一步一顿,俨然是戏剧老生走的台步,引起台下一片“哇”的惊叹声。只有初小(小学四年级以下为初小)文化的罗锡康一字不错地读完《慰问信》,回到主席台落座,我见他的额头汗津津的。原先是贵阳发电厂锅炉工的他,在非常时期走上省级领导岗位,这样的大场面也不常见,不免有些紧张。真难为他了。
贵州省慰问湘黔、盘西铁路总团《慰问信》
开慰问大会之后演出文艺节目。整台京剧《沙家浜》只能在条件较好的城镇剧场演出,工地上只能在临时舞台上演出“折子戏”(样板戏片段)和小节目(类似话剧小品),电影则是晚上露天放映。
部队宣传队抵达施工地后,抓紧了解施工民兵中的好人好事,立即编入小话剧。这种节目有固定的版本,如“舍己为公”“轻伤不下火线”等情节,到一个工地就更换主人公的姓名和单位即可。每次演出,当台下观众听到自己熟悉的人物、自己的单位出现时,顿时引起强烈共鸣,掌声一片。
慰问团放映电影最受欢迎。由于很多农村没有通电,说起来今天也许有人不相信:许多来自偏远农村的民兵不知道电影是什么样子。慰问团选个空旷的平地竖上两根木杆,挂上白色的银幕格外招人。放电影的消息传开,天还没有黑,附近的村民成群结队地来到放映地。银幕正面坐不下,就在银幕背面坐,每一场电影都有黑压压上千名观众。
按照原定方案每场放两个故事片,前面加映几个“新闻简报”,时间大约4个小时。放映完后观众仍不过瘾,都不愿离去。忽然有人喊“再演一遍!”立即引起呼应,于是全场响起“再演一遍!”“再演一遍!”的喊声。为满足观众,就再放映一遍。放完之后,上千的村民打着火把,沿着蜿蜒的山路往回走,连绵几里地的火把长龙,很是壮观。有一次,天边泛起鱼肚白,电影机的射光打不上银幕,村民们才作罢。
我所在的慰问团连演出人员有近100人,当年不像今天吃住行都方便。
吃,到县城好解决,有政府招待所,到工地只能在工地就餐。为感谢慰问团的到来,工地买来肥猪,现杀现做。没有屠夫,猪毛收拾得不太干净,但大家都吃得很香。餐具也不够用,工地上没处去买,几个带队干部找出洗脸用的搪瓷盆,洗洗干净盛菜用。没有供多人就餐的大桌子,大家就蹲在地上吃。
住,经常是在工棚或是借用老百姓的住宅。工棚和民宅大都是木板房,墙壁有缝隙,晚上夜风呼呼地往屋里钻。雨淋湿衣服、泥弄脏鞋袜是常事,好在每个屋里放有炭火盆,把湿漉漉的裤腿、沾满泥的鞋袜,放在火盆边烘烤干,第二天照样穿。我随身带了一把猪鬃刷子,把烤干后的裤腿和鞋上的泥疙疤刷一刷,方便好使,慰问团员们竞相使用。
行,除了团领导乘坐吉普车,大队人马乘坐的是贵阳市公交公司的几辆公交车。施工地点在崇山峻岭之中,许多路段是新修建的土路,贵州的冬天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有时遇到路况不好,司机不敢开车,为确保安全,全车人都下车步行一段,弄得鞋上、裤腿都沾满泥。原定的抵达工地时间,由于路况、车况等各种原因而不时误点。
沿路也没有服务区,路上走到一段,带队的工作人员会让停车,喊“男同志到左边树林,女同志到右边树林”,就地解决“方便方便”的问题。一次,经过一个小镇看到路边有厕所,几个女同志急忙喊“停车!停车!”厕所一边写有“男”字,另一边写有“女”字,男女同志分别进入厕所。忽然,女同志慌忙地从厕所里跑出来,脸上臊得通红。原来是“女”字下面有个向后拐弯的箭头模糊不清,把女同志引进了男厕所的另一道门。
慰问团里我年龄小,大家对我格外关照。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叔叔,经常嘘寒问暖,关心地问累不累、想不想家,我感到很温暖。
虽是铁路建设者,多数民兵没有见过火车。后来听说某段铁路竣工试运行时,有民兵和村民远远看到火车开来,涌到铁道线上,不想火车刹车后的惯性那么大,出现了伤亡事故。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建设,1972年10月湘黔铁路胜利竣工。1972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给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总指挥部并全体参加筑路的同志的《贺电》指出:“具有战略意义的湘黔铁路,经过你们二年来的艰苦奋战,克服了各种困难,于10月13日胜利接轨通车。”1974年9月25日,新华社对湘黔铁路建成通车报道:“这条通往大西南的钢铁大道,东连浙赣铁路,西接1966年建成的贵昆铁路,在我国南方构成了和陇海路平行、横贯我国东西的第二条交通大干线,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
东西两路在黔东南翁塘段胜利会师
湘黔铁路这条全长905公里,有108个车站的“大动脉”建成,增加了西南地区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通道,缩短了云贵川三省到中南、华南、华东地区部分省市的距离,彻底改变了西南交通运输落后的状况,为西南各地的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的流通、人员的进出,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适应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调度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原铁道部的要求,沪杭铁路、浙赣铁路、湘黔铁路、贵昆铁路合并更名为沪昆铁路,自2006年12月31日18时起实行统一贯通里程。
湘黔铁路的建成通车是贵州走向开放、走向富裕的重要一步,近百万建设者作出了无私奉献,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有的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我作为湘黔铁路慰问团的一员,有幸见证了这段火红的岁月,见证了贵州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一段历史。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3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