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08-26 17:31:02
文章字号:
大 中 小
遵义子午山雅集:一次跨时空的诗意之游
作者 唐燕飞
“老柴儒者喜我至,坟西忽报开小梅。郘亭老子更倒屣,青田酬答来黄鲐。此时拙尊怜我倦,巧使诸孙轮开宴。信来远朋江浙湘,三家村足山川恋。”一位喜笑颜开,一位倒屣相迎,一位让孙辈轮流开宴,“三家村”喜迎江浙湘朋友的到来,大家在遵义新舟的乐安江畔、子午山中把酒言欢畅谈觞咏,“禽芝飞入雁奴盏,玉乳鲜滑过家翰。茹素何须过十万,下箸举杯情难逭”,连枝头的红梅也欣然绽放——这是民国时期遵义知名学者、耆宿赵乃康在七言古风《人日陪丰子恺、李子瑾、冯励青、罗巴山诸君子访胡献之君,同谒郑莫黎三先生墓,既归,作此酬之》中所写情景。诗中的“老柴”,指的是郑珍,“郘亭”是莫友芝,“拙尊”则是黎庶昌。3人是遵义沙滩村硕儒,也是沙滩文化杰出代表人物。赵乃康以生动笔墨描述了自己想象中的一场文人盛会,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也在赵诗中表现出风雅乐交的文人情趣。
黎庶昌塑像
文人往往会因共同的情趣与追求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化与思想的积极交流,吟诗以抒其情、作序以纪其事、绘图以摹其况。如西汉梁园、三国邺下、西晋金谷园、东晋兰亭、初唐滕王阁、晚唐香山、北宋西园、元末玉山,即曾先后有过著名的文人雅集。人们将之传为佳话,向往、追慕、效仿着这样的雅集。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生前与诗友、文友、学友也有过多次雅集。这些相聚宴游的情景,被他们和友人写入诗中,流传后世。
其中,最难得的一次盛会是咸丰六年(1856年)春,郑珍与好友王介臣(个峰)、夏成业(秋丞)、黄彭年(子寿)、唐炯(鄂生)、高以庄(秀东)等同游贵阳芙峰山,酒筵间众人即兴作画赋诗,逸兴遄飞。郑珍有《三月初八日偕江夏夏秋丞刺史、山阴王个峰上舍、溆浦舒文泉学博及黄子寿、唐鄂生、高秀东游芙峰山。余为图,系长句于上,存子寿所》一诗云:“春风吹衣上高楼,开筵即在楼上头。虽无二十五老者,座客尽是珊瑚钩。”“珊瑚钩”典出杜甫《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中的诗句“飘飘青琐郎,文采珊瑚钩”,喻诗文典雅可贵,当日席间虽然没有如孔子所说的25位智慧长者,却也俱为来自各地的杰出才俊,确是“座客尽是珊瑚钩”。
1839年秋,郑珍还曾与黎兆勋昆仲、莫友芝等乘双斛斗联成的“方舟”泛游乐安江,直达禹门山下。应寺僧之请,郑、莫二人题写摩崖。郑珍作五古长诗《明日同柏容郘亭泛舟过禹门山还饮姑园》纪其事:“老僧喜我醉,请书压涛濑。为攀千丈崖,印我百年蜕。两孺尽葵栗,催归荫松盖。”50年后,黎庶昌重游禹门山,拓下摩崖赠与友人,使之重显于世。又撰写《禹门山铭》刻崖壁上,追述郑、莫等当年雅事,也是一桩佳话。此三处摩崖亦为禹门山增色不少。
黎庶昌曾两任驻日本公使,其宴集外交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黎庶昌暇日辄与日本友人诗酒唱酬,在《黎星使宴集合编》中写道:“余以光绪七年冬,奉使日本,有与国同文之乐,暇辄与缙绅儒流,叙交会饮,诸君或为诗文以张之,而上巳、重阳,每岁必举特别之会,使与兰亭、龙山相配。光绪十三年,余奉命再至,国好日密,骎乎有唐代遗风。”他与日本朝野士大夫在枕流馆和红叶馆多次雅集,每次到场均有10数人。宾主唱和后编次成册,“红叶枕流成故实,为添诗料满东南”即回忆了当年的情景。如今遵义沙滩村民每年在重阳节举办“九九晒诗会”即源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郑、莫、黎的才识学问得到了曾任贵州省府民政厅厅长曹经沅的推崇。曹经沅是清宣统元年乙酉科拔贡,擅书法、工诗文,常与陈宝琛、陈衍等诗坛名宿唱和,推崇与“宋诗派”一脉相承的“同光体”。民国时期又就读于中华大学,后创办《南园诗刊》《国文杂志》,与鲁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均有交往。其后历任官职而不辍诗咏,曾主持《国闻周报》之“采风录”,专门刊登各省旧体诗词之佳作;多次组织、参加诗坛雅集,以庐山万松林雅集、重九日清凉山扫叶楼登高和豁蒙楼登高最负盛名,著有《借槐庐诗集》,诗人卢前称其为“近代诗坛的维系者”。
到贵州后,曹经沅重视文教,景仰遵义“宋诗派”代表郑珍等人,在《惕安以郑子尹先生遗像属题》一诗中写道:“服公虽久拜公迟,画里依稀见秀眉。春海名高殊奥博,雪鸿才美逊雄奇。西南直以经师重,文献宁能故里私。子午山前梅满谷,下车尚拟及花期。”首联说自己一直钦仰郑珍却迟迟未能拜谒,如今从遗像上依稀看到其眉目。颔联将程春海、谢三秀的诗风与郑珍作比较,认为前者有别于郑诗之奥博,后者不及郑诗之雄奇。考虑到“文献宁能故里私”,他与凌惕安商议搜集郑珍书画遗墨,由涵芬楼精印行世。因郑珍在遵义子午山种梅甚多并作诗多次吟咏,曹经沅拟于“明春行县,纡道往谒”,并特地“属邑宰修葺先生墓庐”。
《子午山纪游册》由民国时期贵州遵义学者赵乃康、漫画家丰子恺和诗人李瑜编辑
1936年农历三月初十,也就是郑珍生日这天,曹经沅会同当时的遵义专员刘千俊、遵义县县长刘慕曾及遵义各界人士到沙滩为郑、莫、黎扫墓,并明令遵义地方官今后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主持扫墓致祭,兼及莫、黎两先贤,自是“近墓之人、凡邑之人士、后生学子,皆知仰三先生之学之行。至省外之贤士大夫,其敬崇且有过之者”。浙江大学西迁遵义办学期间,浙大文人学者不仅提出了“沙滩期”的说法,对三贤亦极为仰慕。而人日子午山谒墓诸人,除赵乃康、胡忠相外,其他人能知悉郑、莫、黎事迹及造诣并赋诗题咏,也当与曹经沅的推崇、倡导不无关系。在《子午山纪游册》序中,浙江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教授王焕镳就写到了时人对郑、莫、黎的崇敬之情和拜谒之举:“四方宦游之士至其邑者,莫不嘅然想见三先生为人,或时结侣联袂访其撰杖歌啸之地与夫埋骨之所,以致向慕绸缪之意,唏嘘方羊,久而不忍去也。”
1941年初春,又有6位名士相约结伴,前往子午山拜谒郑、莫、黎三贤。他们是:
赵乃康,名恺,别号牂北生,晚号平叟,遵义县南乡团溪镇(清代属平水里)人。赵家系遵义望族,世代书香,与郑家关系密切,赵乃康师从于郑珍子郑知同,伯父赵廷璜则是郑珍女婿。赵乃康精研书法,大书擅小篆及北魏隶书,寻常笺札小字则为苏体行草。不仅集郑诗郑学之大成,且搜集郑珍遗稿编成《巢经巢全诗》,整理辑成《郑子尹先生年谱》等,所编撰《续遵义府志》是民国时期贵州省唯一修成刊行的府志。
丰子恺,时为浙江大学副教授,师从李叔同,与美学家朱光潜、夏丏尊等交往甚密,为当时的知名刊物《论语》《宇宙风》画了数十幅封面,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鼻祖”。在遵3年丰子恺创作成果丰硕,完成了《子恺近作漫画集》《子恺近作散文集》《客窗漫画》《抗战歌选》第一、二册等,出版了《子恺漫画全集》,此次子午山之游中他亦绘下了13幅画作。
李瑜,字子瑾,笔名石雪,浙江乐清人,少颖异,好读书,就学于康有为创办的“天游学院”,后与章太炎、喻长霖等人诗文酬唱,有“雁荡才子”之称。其《李子瑾文录》即由章太炎作序,黄宾虹、夏敬观等或作序或题词。1941年初到遵义,与浙江大学丰子恺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诗画之交。
胡忠相,参加过护国战争,曾任黔军第六步兵团团长,解甲归田后修建住宅“怡庐”。他热心乡邦文化教育事业,与当地名流多有交游。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期间,曾陪同竺可桢校长考察浙大校址,并建议将浙大一年级校舍迁到风景优美、人文荟萃的沙滩。子午山之游时他已年逾古稀,仍兴致勃勃拄杖同行。
此外,江苏武进人冯励青、湖南长沙人罗巴山,也都是才华横溢的俊彦。6位名士与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生在不同时代、来自不同地域,却在赵乃康笔下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会晤,实现了一次诗意盎然的文化交流。
此次子午山之游始于农历正月初七,即民俗中的人日。《御定月令辑要》卷五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在这天,人们往往会登高望远、集会赋诗。历代以“人日”为题的诗词不胜枚举,如北周庾信有《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诗》,唐朝孟浩然有《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宋朝欧阳修有《人日聚星堂燕集》、陆游有《人日东园》,明朝文徵明有《人日孔周有斐堂小集》,郑珍、莫友芝也在人日这天联句,留下了诗作《人日尧湾桂花树下联句次韩韵》……最著名的是隋朝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是以当赵乃康发起人日之游,众人皆欣然应允,约定前往子午山拜谒沙滩三贤墓。
人日这天,“天色晴明和暖”,赵乃康、丰子恺一行访禹门寺,经琴洲(沙滩),登子午山,谒郑莫黎三先生墓,感寺观之兴废,叹陵谷之迁变。夜宿胡忠相住宅“怡庐”,犹兴致未减,品茗挥毫,作画吟诗,历时5天4夜。因郑珍墓在原有望山堂,已不可复识。赵乃康为丰子恺口述其状:堂右为乌桕轩,左为巢经巢柑廊、紫竹亭前有团湖、米楼,丰子恺据此画了一幅《郑墓原状想象图》。丰子恺还应节孝寺僧人之请,画佛像相赠,作画时“每一笔一呼佛,百八笔而佛成”,赵乃康赞之为“独有之奇”。
子午山之游,赵乃康等6人大发雅兴,所作颇丰。赵乃康赋诗3首,撰文4篇,为郑、莫、黎作小传各1篇及《辛巳人日往谒郑莫黎三先生墓记》1篇;李瑜赋诗9首、词2首;冯励青赋诗5首;罗巴山赋诗2首;胡忠相赋诗1首;丰子恺除赋诗3首外,作漫画13幅,为郑莫黎画像各1幅、郑莫黎墓各1幅、《郑墓原状想象图》1幅、众人诗作配画6幅。赵乃康等人又约来卢益美、牟琳、喻界凡等人诗作,与前述作品一并辑为《子午山纪游册》,由浙大文学院国文系教授王焕镳作序,浙大文学院国文系教授、书画艺术家郦承铨和赵乃康分别题写书名,于次年(1942年)5月发行。人们在提及《子午山纪游册》时,多以“民国版《兰亭集》”称之,而这一说法早在赵乃康一首七言古风中即已有体现。
《黔道》 丰子恺
在《人日陪丰子恺、李子瑾、冯励青、罗巴山诸君子访胡献之君,同谒郑莫黎三先生墓,既归作此酬之》这首诗中,赵乃康生动描写了同游诸人的才华风采,先是化用盛唐诗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句意,表示“故人家在乐安侧,奋勉从之作人日。南来同德二三子,不用寄诗拾遗室”。接着又反用高诗“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之意,以“嗟此人生亦足乐,何尝风尘老书剑”赞美主人胡忠相“书剑双修”。接下来,将李瑜与李白相提并论,“李君能诗继谪仙”,夸赞“冯君(冯励青)清俊到唐贤”,丰子恺、罗巴山一个是“貌佛丰君名一世”,一个是“罗君浊世真翩翩”。诗的最后,赵乃康认为此次聚集堪比兰亭集会,“但得名山附骥归,聊说兰亭夸伯仲”。
那么,子午山雅集是否堪与东晋时期的兰亭雅集相提并论呢?我们不妨试作一个比较。
首先,从集会性质上来看,兰亭雅集发生在公元353年即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是由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的“修禊”也就是祛灾祈福之事,因参与者既有士家子弟王羲之、孙绰,也有军政高官谢安、谢万等,此次集会还不乏政治因素在内。子午山雅集是由赵乃康、丰子恺等发起的拜谒沙滩文人杰出代表郑、莫、黎之墓并纪游之举,是文人画家群体纯粹的文艺活动。其次,从文艺创作情况来看,兰亭雅集为时一天,要求参加者即兴作诗,未作诗的则罚酒,“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最后大家写了37首诗(为四言诗或五言诗)和1篇序。子午山雅集历时5天,6人完成了43件作品。其中,诗有古风、近体,五言、七言;词有小令、长调;文有序跋、传记;画有人物、山水。题材则涉及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咏史抒怀等,内容较为丰富。最后,从产生的影响来看,兰亭雅集的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艺术成就为最高,不仅是一篇情韵俱佳的散文,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余人诗作则受当时盛行的玄言诗影响,“以玄对山水”“重意轻象”的表达使得这些作品质量不高,38件作品没有正式成辑,除《兰亭集序》外流传不广。而子午山雅集不仅成就了民国数位文人与清代郑、莫、黎三贤一次跨时空的诗意会晤,诸人诗文画作还辑为《子午山纪游册》并出版,是为黔北沙滩文化与浙大西迁文化相交集后形成的文艺成果,以“民国版《兰亭集》”称之,当非过誉之词。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培育课题“跨文化视阈下的黎庶昌文学创作研究”(2023KYYB19)〕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