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加油文化
发稿人:刘丽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4-10-30 17:05:53  文章字号:   
张之洞一生最重要的“四个地方”

 陈钰元

人的一生,“出生、成长、成就、归去”这四个地方,无疑是最重要的。张之洞的这四个地方,对于专事张之洞研究或对张之洞比较了解的学者来说,或许有点无厘头。但对《加油文化》专栏来说,张之洞作为“加油文化”谱系传承第二代中最关键的人物,与他生命最重要的这些地方,有必要特别厘清和宣传。为此,权且作如下梳理。
张之洞的出生地
《清史稿·张之洞列传》开篇:“张之洞,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职编修。五年,大考二等。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命提督湖北学政。”这段话,几乎蒙蔽了所有汉语读者,似乎张之洞就是“直隶南皮”土生土长走出去的人物。
以上这一认知,只要稍知张之洞父亲张锳任职履历的,便不值一提。从《清实录》《贵州通志》《安顺府志》《遵义府志》《张文襄公年谱》等相关史料得知:张锳(1793—1856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式顺天府举人,此后6次参加会试不中。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挑一等赴黔为官,到咸丰六年(1856年)病逝于贵东道道尹任上,凡30年一直在贵州工作。这其中,仅1846年,张锳因继母苏氏去世丁忧守孝回乡过一次(唐保华《兴义府知府张锳生平概览》)。这个时间,距离学界无争议的张之洞生于1837年已过去八九年之久。
关于张之洞的出生地,除上述不知者的错误认知外,在现有的有关张之洞的出版物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兴义府官舍说。即张之洞生于贵州省兴义府官舍(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的说法。此说法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普遍,最早出自于1944年重庆出版的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于贵州兴义府张锳官舍内”。此后又被《张之洞传》、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吴剑杰《张之洞的升迁之路》等出版物引用,且一度成为主流。
然据《贵州通志》《兴义府志》《张锳行状录》等可信史料来看,张锳署兴义府知府的时间,应在1841年。张之洞出生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张锳肯定还未在兴义知府任上,这便不可能有其在贵州兴义府的“官舍”。那么年轻的读者可能会用今人生活的方式,东北人在海南买房过冬,北上广深人到贵州买房消夏判断说辞。如果想想那时贵州的交通条件,山关险阻,即使安龙风景再好,气候再佳,也是不可能的。如此,张之洞就更不可能出生在“兴义府官舍”了。
贵州省会贵阳六洞桥说。张之洞出生于六洞桥说,最早见诸学术刊物的是李德芳发表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1期上的《一则有关张之洞父亲的史料——介绍〈原任兴义府南皮张公遗爱祠碑记〉》一文。文中“据《贵州通志》记载,道光二十一年张锳始署兴义知府,至咸丰四年,前后知兴义府凡十三年。与碑文所述相符。道光十七年,张锳不在兴义知府任内,而官贵筑知县。所以张之洞出生地不是兴义府,而是贵筑县六洞桥张锳官舍(今贵阳市博爱路)”。其后,无数学者尤其贵州本土学者也从各个角度考证了张之洞生于贵阳六洞桥。其中一条辅证是,张锳在此处置有房产。据《清实录》记载,道光十六年(1836年)张锳因位于贵阳六洞桥的房产被弹劾,“贵州省古州同知张锳,前任贵筑县时,在省城六洞桥地方买房一所,价值千余金。该员大加改造……”,由此看来此处房产价值不低。同年底,有司调查结案后,“并未将房屋抵作交代”,因此张之洞出生时,张锳还住在这里。另一条辅证是,“之洞”其名,即与该地名有关,张之洞兄弟辈分为“之”,因其家居住六洞桥畔,“洞”字便取于此。至此,学界主流大多认定张之洞生于此地。
如今贵阳六洞桥张之洞出生处,准确地名为贵阳市南明区博爱路六洞街,在这条街道入口的小花园里,建有张之洞纪念园,在一块“跟着名人游南明”的碑上,有张之洞出生于此的介绍以及张之洞塑像。2023年8月,张之洞后人正式造访六洞街张之洞出生处,并在此合影留念,追忆家史,感慨万千。

2023年8月11日,贵阳市南明区六洞桥(现改名为“六洞街”)迎来了特殊的一家人,王一玎女士(第一排左四)带着祖母张厚粲(张之洞嫡孙女)的遗愿,携家人从北京到来,在张之洞塑像前合影留念

张之洞的成长地
道光二十年(1840年),张锳由古州同知擢升兴义府知府,次年正式到任。“为更好地为府治境内各家庭做好勤奋读书的表率,在担任兴义府知府期间张锳把长子张之儛、次子张之清、三子张之渊、四子张之洞(1837—1909年),以及兄弟张甘苹、侄子张延泽、侄孙张桐等,接来兴义府城读书。”(《文史天地》2024年1期《张锳“添灯油劝学”的文化价值》)
在安龙,张锳先是访得张国华、贵天乙、曾叙笏三位博学之士为张之洞等人的授业师。
张国华授徒方式灵活多样,注重游学,时常带领弟子们走出书斋接触大自然。或辨识花卉草木、鸟兽鱼虫之名,或体察民风民俗,借以丰富学生们知识。还会指物出题,当场要学生吟诗作对,因此,民间流传许多师徒联句作对的故事。贵天乙、曾叙笏两位先生精通经史,能文章,富韬略,尚气节,并且富有治理地方的才能。张锳让四子张之洞以问学的方式向两位先生求教,定期或不定期上门受教,两位先生也以平生所长倾囊传授。此外张之洞还求教于黄升三、王可贞、敖慕韩、张肖岩、赵斗山、韩果靖、胡林翼诸先生。
在安龙期间,张之洞创作了《半山亭记》《赏荷即事》《龙溪砚记》《天香阁十二龄课草》《十八先生祠堂记》《吊十八先生墓文》等名篇,这些成绩除了他自身天赋和刻苦钻研外,还与三位先生的精心教导分不开,其中亦可窥见他受业知识的端倪。
据陈翰辉《张锳父子与安龙文人交往轶事》介绍,在安龙张锳结识了乡绅宋云,其子宋杰也与张之洞、鹿传霖等同窗共读,并从此结下深厚友谊。此后,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还邀请年届七旬的宋杰去武汉相聚。张之洞于百忙中抽空与之聚谈,共同回忆在安龙度过的美好时光,并将宋杰儿子宋绍锡留在身边,聘为幕宾。
“张之洞4岁(1841年)从贵阳到安龙,18岁(1855年)离开兴义府,在安龙生活的十多年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可以说,兴义府就是张之洞成长的沃土,安龙就是张之洞人生理念、学问养成的启蒙地。据许同莘编、商务印书馆在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出版发行的《张文襄公年谱》记载,张之洞后来经常跟自己的属下说:‘一生学问文章,其基在此也。’”(《张锳“添灯油劝学”的文化价值》)。

民国时期的贵州安龙县招堤远景

张之洞的成就地
张之洞任职足迹遍布北京、四川、陕西、山西、两广、两江等地,但他一生的成就地却在湖北。光绪十五年(1889年),52岁的张之洞作为湖广总督,来到武汉。在此后的18年里,他推动了湖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中部崛起”。
图强需要人才。于是,他“着力创办实业教育、普通教育、师范教育、留学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中国近代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介绍,张之洞在武汉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有120多所。据1907年统计数据,全国各省共计派出留日学生5400多名,湖北派出的就有1360多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他所办的各类学堂及所派遣的留学生中,走出了唐才常、黄兴、宋教仁、吴禄贞、蓝天蔚、董必武、李四光、闻一多等对近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张锳“添灯油劝学”的文化价值》)。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过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1890年,汉阳铁厂开工,1894年投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有着“亚洲雄厂”之称,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钢铁联合企业八幡制铁所早7年,日本派人前来考察,甚至惊呼“东方睡狮醒了”。直到1919年鞍山钢铁厂建成投产,20多年的时间里,这家铁厂生产了中国90%以上的钢铁。1896年,盛宣怀接办铁厂,改“官办”为“官督商办”。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公司的商办历程。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督鄂18年,张之洞推动第一次中部崛起》,新华每日电讯2018.06.22)。
就任湖广总督后的张之洞,很快意识到发展民族工商业的重要性,除了兴办官营实业外,他实施一系列奖励政策,推动民营工商业的振兴,期望商人“破除旧习,具有世界眼光,发挥商战之能力,挽回利权”。从1895年至1913年,武汉地区有厂矿28家,仅次于上海的83家,多于天津的17家、广州的16家;同样居全国第二的还有资本总额,仅次于上海,多于广州、天津。彼时的武汉,有着“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趋势。1898年,张之洞在汉口成立商务会所,陈列各地的名产、土特产,招徕中外商人参观订货,实质上相当于早期的博览交易会。此后,他又设立汉口商务局、开设商务学堂、劝设商会,倡导出版《湖北商务报》。创办的两湖劝业场,既是展览馆,又是大商场。张之洞督鄂18年,武汉的商业迅速崛起。1896年至1905年,汉口对内对外贸易额增加一倍多。1906年,汉口进出口贸易占全国贸易额的12.04%,几乎接近上海的水平。“与武昌、汉阳鼎力(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1.3亿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进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芝加哥(美国第二大都会)。”(日·水野幸吉《中国中部的事情:汉口》)
从以上简要列举来看,湖北对于张之洞,是他施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改革的高光舞台。张之洞对于湖北,是使湖北成为中国第一个兼及工业、教育、军事、交通等全方位区域近代化模式、让湖北极大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操盘手。
张之洞的归去地
张之洞正是因为在湖北这块“试验田”里种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朝廷和世界所注目。在风雨飘摇、四面楚歌的晚清,慈禧想到了张之洞。
《张之洞年谱》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70岁。1月设宪兵。6月任协办大学士。7月授大学士,仍留湖广总督之任。充体仁阁大学士,奏请化除满汉畛域。补授军机大臣。9月手书各学堂各军营停造石像铜像。到京,奉旨管理学部事务。

1907年秋,张之洞离鄂赴京任军机大臣。其门生为追慕张之洞,在武昌蛇山建风度楼,张之洞改其名为奥略楼

张之洞从此离开了苦心经营的湖广,驻进了清政府的权力中心。作为军机大臣,他一方面面临国事的漏洞百出、举步维艰,一方面面临朝中对汉族大臣的歧视,以及光绪帝去世后,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试图独揽大权的境况,甚至在朝会上被责问关于出洋学生排满闹事的问题等等。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他仍然坚持处理公务、坚持自己政治立场,试图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71岁。7月兼充督办铁路大臣。11月14日光绪帝死,15日慈禧太后死。12月溥仪登基,载沣为摄政王,张之洞赏加太子太保衔。
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72岁。1月载沣拟杀袁世凯,张之洞阻止。3月任德宗实录修纂部裁官。7月因病请假。9月奏请续假。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翌年归葬南皮。”这是史料对张之洞最后的记录。
至此,这位出生于贵州省会贵阳,成长于黔西南州安龙县,大展宏图于“湖广行省”的一代英杰,最后长眠在了他的祖籍地——河北南皮。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1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