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天一阁范氏藏书楼,笔者搜集到一套《嘉靖十三年云贵乡试录》木刻版本影印件,该藏本不仅记录了490年前,云南、贵州乡试中试举人的出生地、中试名额、中试的是什么经,当时的考务安排、考务人员(包括监临官、提调官、监试官、考试官、同考试官、印卷官、收掌试卷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巡绰官、搜检官、供给官共14个岗位人员)的任职地点、官职、出生所在地信息,还记录了当年部分考生的程文。所谓“程文”就是乡试中,包括士子所作的文章、考试场次、试题属性、试题题目、士子姓名、阅卷官批语等内容的记录。
明清科举简表
笔者注意到“贵州科举教育之父”田秋长子田时中的考卷,是当年所收考生程文中唯一的一篇贵州籍考生作品。这篇“程文”,对研究贵州教育,无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程文”记载:田时中,思南府人,中试第八名,中试的经书为“易”。乡试录记载的考生信息是非常精确的,因为古代科举考试规定“凡举,各具籍贯、年甲、三代,本姓乡里举保,州县申行省印卷乡试”。说明科举考试对考生户籍管理非常严格,要有三代人在当地的居住史,乡里才给你出证明,保举你到州府再次“验身”,最后由州府向省里申报,到贡院印刷试卷。《嘉靖十三年云贵乡试录》里记载了田秋的大儿子田时中,为思南府人,那么田秋的籍贯也就没有争议,难道他父子三代人之间的籍贯可以不同吗?
《嘉靖十三年云贵乡试录》记载,本次监临官是巡按云南监察御史董珊(陕西肤施县人,丙戌进士);提调官是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张峨(四川成都前卫人,甲戌进士)以及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黄祺(江西安义县人,甲戌进士);监试官是云南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卫道(河南叶县人,甲戌进士),以及云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辛东山(河南洛阳县籍胶州人,甲戌进士);考试官是江西南康府儒学教授黄珠(福建莆田人,庚午贡士)、河南开封府陈州商水县儒学教谕张泽(湖广黄冈县人,乙酉贡士)。
通过查阅,当年云南的一众官员基本在乡试中有工作安排。贵州籍官员参加考试工作的只有1人,即当年曲靖军民府沾益州松林驿驿丞王瓒,贵州省石阡府人,为承差,担任供给官。另外还有19名云南官员担任供给官。
这一年的云贵乡试,共有1500多名考生,中榜55人,“录取率”约等于3.7%,比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录取率4.76%还低。其中贵州籍25人,云南籍35人。
《嘉靖十三年云贵乡试录》中收录的考生录取名次、籍贯
当年的考题之一是关于《周易》的一篇材料作文。题目是:“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为了阅读方便,笔者将考题翻译如下:
重要啊,乾卦!君王精干有才能,朝廷治理得好,全国都处于最佳状态,六条爻辞阐发的内容广泛地陈述了这些情况。季节交错是六气以及龙星在驾驭着四时寒暑交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天下太平。用猪和鱼来祭祀天地,是大吉大利的,其之所以吉利,得之于诚信地用猪和鱼来祭祀。这样,带着诚信出行,就像乘坐一条空船过河,畅通无阻,非常顺利。想做到诚信,就要坚守正道,这才是顺应天道的表现。深入钻研自然规律的人,关注六十四卦;宣传自然规律变化的人,关注卦中文辞;习俗被当作典型写到易经之中,实行并且传布这些典型是关注其可以实际施行;知识渊博的人尊崇这些典型是关注其中的人情事理;暗暗地帮助人达到效仿典型的目的,不用号召就能使人信从,这是被关注的人类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连续贯穿于《易经》的始终。
田时中才思敏捷,答卷共言500余字,他侃侃而谈:“《大传》论‘易备天下之用’,必言用之所以妙于天下焉。盖卦爻变通,天下之能事毕矣。待其人而后行也,不有在于德行也哉?且天下之赜,《易》理之散见也,究极于辩杂陈之中。而广大悉备之无遗,则存乎卦,卦立而赜不探矣。天下之动,易理之发用也。鼓动于利用之际,而殊涂百虑之皆顺,则存乎辞,辞告而动,无不效矣……”
《嘉靖十三年云贵乡试录》中收录的本次乡试试题
为了方便阅读,笔者对田时中的考卷直译如下:
《周易》是六经之首,能够破解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对几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天下难得的精品。溯其根源,是《周易》预测了万物变化的规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周易》的变幻莫测中,世间没有解释不了的现象。然而,我认为《周易》尽管是非常有价值的学问,但比起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道德修养是应该排在第一位的。
首先,要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然后再去钻研知识,提升个人的学问。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你的话语就不会被人尊重;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你的知识和思想就不会被人传承而发扬光大。就如同你有天下最好的战马,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来骑乘,它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这是一样的道理。深入钻研事物发展规律的人,重视用《周易》来精准地预测事物的变化。宣传或讲授知识的人,他们更重视《周易》“六爻”和“八卦”的内在之美,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都写在《周易》之中,它包括了领导、预测、哲学、养生、文化、经营、历史、文学,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经典。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合情合理的,我们应该共同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去背离它。
其次,《周易》揭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人要“俭德”“明德”“修德”“顺德”“贤德”。立身行事、修德为学、从政为民。个人的雄辩甚至吹嘘,都达不到道德提升的水准。那些浮于表象的空谈,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有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才能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准确地推动事物新的发展,并在发展中,使我们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天地的运行规律是《周易》在发挥作用,通过《周易》既可掌握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又可以预测它的将来,还可以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调控事物变化的方向。当事物发展的时候,我们顺势而为地鼓动、激发,事物就顺其自然得以发展。这鼓动、激发的话,就入时入境,产生了推动事物发展的效果。阴与阳、动与静,都是自然的变化规律,有认识的路径和方法,否极泰来、悲喜融合、阴阳交替,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动静分离,刚柔相济,也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推动事物的发展,不仅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变化,而且还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什么地方发展?需要具备相应的预测能力和突破的动力。
易学,饱含深厚的道理,而前去的路途将近于形式。易经变化则通达,推行和演练并不只是在其中吧?然而这变化通达,精义深入心灵,使人周知变化之道;知晓过去和未来,明白其始终。必须守护心灵才可以保持精神清明,人若能达到这一点,便能与道合一。若非此类人,道便不会虚行。然而,事物内在的本质,不能寄希望于这种外在的形式,它需要提升个人的心性,只有个人的心性与事物发展同频共振,才不会使我们的认识偏移。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性,那就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了。不轻易言说,微妙之处却与心灵相契合。必须深入了解易经之道理,并且德行完善,方能与此相匹配。若不至于德,至道便无法凝聚。因此,易经在应用上十分灵活,而其妙用则取决于人的修为。圣人使用易经,必然是为了彰显其卓越的德行。正如魏晋文学家傅咸所言:“进德修业,既有典常。”“小人勿用,君子道长。”
总之,有言语的易经,是指卦象之易;无言语的易经,则是指心灵之易,即德行。圣人洗涤心灵,内心深藏,心灵的易便完备了。普通人日常使用而不自知,易经又能产生什么作用呢?因此,若有人谈论易经,其实并非是圣人的自我表白,而更多是希望通过德行来理解其内涵,检索个人的过错并及时修正。若非此为目的,仅仅使用易经来占卜卦象,抑或者什么也不做,那么这占卜或占卜的结果又有什么用呢?
面对田时中的这篇文章,同考试官教谕尹一仁评语:“纯正细密,是深刻理解《周易》的人。”考试官张教谕评语:“贴切恰当。”考试官黄教授评语:“辨析义理明了,措词工整。”
《嘉靖十三年云贵乡试录》中收录的考官对答卷的评语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选拔官吏用以治理国家的基本制度,而最原始的乡试录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教育更直接、更真实,更具有其他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从宏观上看,贵州作为边远省份,较其他大省而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贵州教育落后于他省、解额较少等。但贵州乡试学子从不落后,取得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三状元一探花的骄人成绩,为国家输送了人才。
田秋雕塑
田秋长子田时中,能够历尽艰辛,赴云南乡试并取得优异成绩,也算是为贵州人争了光。然而,这么有才气的小青年,却在后来赴北京考进士的过程中,由于父亲的政治宿敌的加害,与其弟弟田时龙在北京双双被害。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5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