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天时间游华山,却用整个余生怀念。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年)七月,52岁的江苏昆山人王履攀登西岳华山,返家后,他花费多年、数易其稿,绘制了40幅纪游图,又写下多篇游记,并作诗150首,一一描绘了他走过的景点。这些画、文、诗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实景资料,重新品读,一幅六个多世纪前的登山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是画家、诗人,也是医生
王履(约1332—1391年),字安道,号畸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画家、诗人,他更重要的身份其实是医学家。《明史》中他的传记有280字,其中240字说的是他的医学成就。王履早年跟随名医朱彦修学习,勤奋刻苦、善于思考,因此“尽得其术”。学成后他一边悬壶济世,一边深研医学理论,阐发《内经》《本草经》《难经》《伤寒论》等医学典籍,点评古代20余位名医,写成了著名的《溯洄集》。此外,他还著有《百病钩玄》二十卷、《医韵统》一百卷,是当时颇有学术声望的医学家。
王履画像
正是江南名医的身份,让他有机会来到数千里外的西安,并且游历险峻秀美的华山。原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先后将他的25个子孙分封到边疆地区,担任“镇固边防,翼卫王室”的藩王。其中,第二子朱樉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秦王,封地在今西安一带。明初的西安(长安)经历了连年战乱,一片凋敝,早已不是大唐盛世时的样子。因此朱元璋没有急着让朱樉赴藩,而是在之后的8年里,修筑西安城墙、秦王府等设施,等到初步有了王城的样貌后,才把二儿子送上了旅途。
朱樉不是空着手去的,除了一箱箱西安不容易找到的物资外,跟随他的,还有为王府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王履就是作为医官“良医正”同行的。
明朝时,王府设有专门医院——“良医所”,院长称为“良医正”,是正八品官,负责王府的医疗事务。在西安,王履在尽心为王府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对不远处的华山心向往之。
华山是天下名山,“古人以得游为快,以不得游为恨”。到洪武十六年(1383年)时,王履已52岁,他自感“惰与老俱至,气与病相靡”,精力和体力都不如从前,不趁着辞官返乡前去一趟,以后怕是难有机会了。于是,攀登华山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悄然萌发了。
五人登山队
王履身边有个机敏的小僮,名叫张一,知道主人的想法后,极力鼓动:“华山虽险,但我会陪护左右,您就放心好了。”恰好,这年夏天,新丰(今陕西临潼)的朋友丘丈来访,和王履谈起了昔日游览华山的经过。王履心中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他和丘丈约定:秋初,天高气爽的时节,一起攀登华山!
洪武十六年七月十八日,王履和张一兴冲冲地来到新丰,却得知丘丈刚生了一场大病,身体困乏,不能出远门。好在丘丈没有完全失约,他安排外孙沈生代替自己。无法和老友同行,肯定会失去很多乐趣,但计划不能取消。于是王履、张一、沈生三人,辞别了丘丈,骑驴向着华山脚下的华阴进发。
新丰距离华阴,直线距离约150里。三人日夜兼程,于七月二十日傍晚抵达,投宿于递运所(负责运送粮食等物资的官署)。递运所的官员黄某热情招待了他们,席间王履询问攀登华山的难易,没想到这位地方官不好意思地说:“我在这里任职已经六年,距离华山仅有数里,但是害怕山路劳累,一次还没爬过。很多游客也只是到达青柯坪,仰望一番险峻的山势,就默默告退了。您决心攀登,我非常钦佩,明天我会安排两名熟悉路况、善于登山的仆人,随您前行。”
就这样,王履的队伍扩充到了五人。七月二十一日早饭后,王履怀着豪迈的心情出发了。他在后来的诗中写道:“吾今判著浮生去,不见神奇不罢休。”拼了命,也要见识华山的神奇。
他们为这次旅行准备了三天的粮食,第一天的目的地是西峰,第二天为南峰、东峰、玉女峰,计划第三天下山返程。
《华山图》册第一开
第一站是玉泉院。他们在院外瞻仰了宋初道士陈抟的塑像,这位传奇道士活了118岁,最后仙逝于华山石室中。王履正在感叹,观内的道士闻声出迎,他们端出泉水沏的清茶和山中的果品招待,又对张履说了注意事项:“山路奇险,草木交织,穿着礼服上山肯定是不合适的。你们可以把冠、履、外衣暂存在本观中,只穿着幅巾、短衣、草鞋,轻装上路。”
说完,道士又拿出一柄木杖,递到王履手上:“这柄木杖可助你脚力,但也只能用到青柯坪。再往上,就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双脚了!”
辞别了道士,五人向青柯坪而去。四个年轻人在前开路,王履一边欣赏难得的美景,一边寻找奇妙的景物随时“素描”。他“时以纸笔相随,遇胜则貌”,在没有相机的年代,留下了华山的写真。前方四人找到了奇树怪石,也会坐在附近等候,待王履画好后再起身。如果时间实在来不及,就会默记“某地某处有某怪石”,事后再凭记忆补绘。
继续前行,他们来到了上高峰。山峰挺立,铁链下垂,从下往上看,峰顶掩映在云气中,铁链两边有深约二寸的小坑,踩着小坑,才能勉强上行。向导说,峰顶住着一位修行的道士,从来不下山,依靠玉泉院定期的“投喂”生活;又传说,这座山峰是唐玄宗妹妹金仙公主驾鹤成仙之处,有玄宗寻找妹妹时拴马的遗迹。
惊吓不断
由峰脚北折,是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一侧是石壁,另一侧就是深不见底的谷壑。落叶覆盖了原本狭窄的小路,更加难行,王履不小心踩空,差一点掉落山谷。
惊魂未定之时,前面突然出现一条“大蛇”,拦在路中央。一行人不敢往前走,大蛇也盘在那里,相持不动。他们在紧张中观察了好久,突然大笑起来:这哪里是大蛇,分明是一段缠在一起的枯藤!
惊险频现,却没有影响王履的好兴致。在一个山涧中,他们看到崖壁上垂下柚子一样的山果,小僮们冒险摘来,放到嘴中却发现酸不可食,只好笑着扔到一边。
《华山图》册局部,摘果子的仆人
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砍树声,原来是三个樵童在打柴。王履大声问他们:“青柯坪还有几里路啊?”樵童们笑而不语,继续大声唱着樵歌。
樵童们调皮,王履也调皮。下山时,他们又遇到几个砍柴人,远远地问王履:“你们从山上来,可曾见到伐木人?”这一次王履如法炮制,只是含笑看着他们,并不回答。每遇到类似的趣事,王履都会当场赋诗一首,以资留念。
走过小径,前面有一方巨石矗立,中间仿佛被斧头劈开。向导告诉他,这就是“第一关”了。据说战乱时,民人逃入山中,堆垒石头堵住洞口,因此得以活命。王履走近石门向内观看,只见一侧是乱石,另一侧是两块大黑石,如虎踞坐。王履赶紧拿出纸笔,临摹起来。
继续行进,他们抵达了一方平地,这就是众人所说的青柯坪。此时已是中午,五人本来打算借锅造饭,无奈这里只有又高又密的山草,没有人烟,找谁借炊具呢?于是拿出事先准备的瓜果饼脯,分而食之,又汲取荒祠旁的井水,对付了这山中第一餐。
从青柯坪往上,大部分是铁索路,需要手脚并用,拐杖派不上用场了,王履将它扔到了草丛中。下午,他们经过日月岩、百尺峡、千尺幢、山神祠、苍龙岭等处,一路山势险峻异常,王履几乎是匍匐前进,爬一步歇半步,气喘吁吁。
王履攀登时偷偷往两旁看一眼,都是千仞深谷,令人头晕目眩。他这才明白当年韩愈攀登华山,走到半山既不敢上也不能下,大哭之余写下遗书扔下山谷的“可笑”之举,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一路艰辛来到西峰的镇岳宫,宫中唯一的道士王师正端坐庙前,等待他的到来。王履在这里俯视山下,但见渭水委蛇如龙,日光照射水中,光芒夺目,四方群峰如攒剑。当晚,山风怒号,气温很低,他们借宿在王道士处,盖着被子仍觉得冷。
第一天的行程,王履记录在《始入山至西峰记》中。
夜宿玉女峰
第二天游览南峰、东峰,夜宿玉女峰。早饭后,他们经过避诏岩、真武祠,来到元元洞。洞深四丈,洞壁纯白似雪,供奉三清等神像。在这里,王履见到了传奇洞主岳师。岳师已经85岁,两眼看不见,却能在周围的祠洞间往来自如。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他并不寂寞,有几只青鸟始终陪伴着他。饭做好了,鸟儿们就叽叽喳喳飞来一起吃,平时,放几只栗子在掌心,它们也会来啄食。王履不禁感叹:“非有道者欤?不然安得人鸟相忘如此?”
告别岳师,一行人向东峰而去。在老君殿,他们拜会了道士杨师。杨师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很是热情,拿出果、茗、松花粉款待,又送给王履数十棵珍奇的万年松。
往西行约两里,已是中午时分,众人又饥又渴,拿出在玉泉院摘的新枣,围坐在松荫下吃起来。体力恢复,继续前行,又经过十余处险要的地方,终于到达玉女峰。
王履早就听说,有位杨氏女非常神奇。她早年遁入华山,开始时吃松树皮,八年后才生火做饭,无火的时候便空腹端坐,有时下大雪竟接连七日不食。于是特意到石室拜访。杨氏女起身相见,笑着说:“山里难得听到人声,偶然听到林间有人说话,不免感到诧异。我37岁入山,今年已经72岁了,在山上的这些年,我从来没有生过病。”王履边听边赞叹,以为奇人。
是夜,他们借宿在杨氏女的石室中,夜半狂风大作,似乎正酝酿一场雨,而他们带的粮食仅够一天食用,不能再在山上耽搁了。这一夜王履没有睡好,害怕被困在山上。好在次日风住天晴,他才放下心来。
第三天一早,五人下山。下至青柯坪,王履想起上山时扔在草丛中的拐杖,他四处寻找,但已难觅踪影,只好作罢。下山虽然比上山省力些,但回到玉泉院,已过正午,疲惫的王履在院前亭上睡了足足二时许才醒来。
第二、三天的行程,王履记录在《上南峰记》《过东峰记》《宿玉女峰记》中。
《华山图》册局部,躺在地上的仆人和观景的王履
后劲十足
游华山如品美酒,后劲十足,下山后的王履一直沉浸其中。如果说如今登华山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你可以“说走就走”,但在交通、住宿、饮食都极不方便的过去,华山可不是人人都能得而游之。可以说,站在华山之巅的王履已经超过了98%的同代人。所以王履对这段经历颇为得意和珍视,用各种方式细细回味。
东峰杨道士赠送的数十株万年松,王履放在箱子中,时不时拿出来把玩一番,每看一次都是回味那难忘的三天。他又将万年松分送给好友,收到馈赠的朋友们第二天纷纷回访,请他讲讲华山的胜景。他拿出绘制的华山景物图,又拿出自己所作的纪游诗,朋友们无不啧啧称奇。正所谓:“偶携山物馈诸公,明日都来问所逢。心口未曾期吐露,图诗先已解形容。”
好友王橘洲听说王履回来了,提了鹅和酒前来拜访,想和他喝上一杯,顺便聊聊华山。但王履并不“领情”,高雅的华山游怎么能同粗俗的鹅和酒混在一起:“我自登山看白云,鹅群何事特相分。此襟不许肥膻污,明日清茶说与闻。”
“图传神,记志事,诗道性情,此三者,所以不能已于太华山之游也。”为了纪念这次难忘的旅行,王履根据在山上所绘的素描以及自己的记忆,绘制了40幅华山景物图。可贵之处,是把自己和随行人员也画入图中,真实生动,如同后世的连环画;又写下了《始入山至西峰记》《上南峰记》《过东峰记》《宿玉女峰记》等游记,以生动流畅的笔调,记述了三天里走过的路、历过的险。王履还题写了150首诗歌,记录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思,如《南峰顶》《水帘洞》《玉女殿》《西岳宫》,一看就知所吟何处。又如《路断处以小枝横阁危石上接过》《至青柯坪觅来所置杖已失去》《入夜闻声疑风雨大作不敢睡》,一看就知所咏何事。这些诗,连缀起来,是一篇完整的游记,也是一幅全景的画卷。明末清初文学大家钱谦益评价他:“自有华山以来,游而能图,图而能记,记而能诗,穷揽太华之胜,古今一人而已。”
尤其是《华山图》册页,王履下山后,花了14天时间伏案创作,后因辞官回乡的杂事中止。当年九月,他乘船返回故乡后,继续绘制,直至第二年才完成全部画稿。又次年(1385年),王履统合40幅图以及叙、记、题跋等,制成一册。
对《华山图》,王履百般珍爱,但仍觉得没有将华山的意境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完全:“既图矣,意犹未乎满。”心有不甘的他,经常拿出来翻看,“存乎静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希望寻找灵感。直到有一天,他枯坐家中,门口突然传来鼓吹声,他听后顿悟,大喊一声:“得之矣夫!”拿起笔重新绘制。但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很糟糕,稍画几笔就头晕目眩,就这样画画停停,停停画画,花了近半年时间才完成。
王履把饱含心血的《华山图》视为传家宝,保存在自己家中。但它的光辉是掩藏不住的,明代就不断有名家研究、临摹这幅作品。流传到现在,它有图40幅,加上记、跋、叙等共66帧正页,分藏在国内的两家著名博物馆,其中故宫博物院藏图页29幅,其余的藏于上海博物馆。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9期」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