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年 >> 第十期
一生酷爱读书的“博士”皇太后
发稿人: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2-11-21 10:56:05  文章字号:   

  作者:王 进

  维新变法著名人物谭嗣同在狱中写了一首诗《狱中题壁》,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其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句,更是印象深刻。在前边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中,谭嗣同引用了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张俭和杜根。其中的杜根也像谭嗣同一样,因为上书皇帝而受到惩处差点死去。

  有趣的是,下令逮捕谭嗣同等人的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而让杜根去死的也是一位临朝听政的女性——邓太后。这就难免让读者将邓太后与慈禧太后相提并论,进而“习惯性”将她们想象成不学无术、昏庸无能的人。不过,这样的类比需要“打住”——这位邓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热爱读书、深有学养的太后。热爱读书,笃学不倦贯穿了邓太后的一生。

  一、志在典籍 不问家事

  邓太后还在幼年时期,就对读书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兴趣。

  邓太后出身名门。她的祖父是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一同打天下的邓禹,因为卓著的功勋,三次封侯。在东汉开国的二十八位将军中,排名首位。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显宗皇帝“以禹先帝元功”,因为邓禹在光武帝时立下的首要大功,所以“拜为太傅”,请他来教育皇太子。不仅如此,还对他相当的尊重,“进见东向,甚见尊宠”,接见时都不按一般接见臣子的礼仪。邓禹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与光武帝的相识,也是因为读书。邓禹13岁的时候,就能够诵读《诗经》,后来又离开家乡南阳新野,前往京师长安学习。在长安,恰遇也来京师游学后来成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两人由此相识并且成为终身好友。

  邓太后的父亲邓训是邓禹的第六个儿子。与邓禹喜爱读书不同的是,虽然他“少有大志”,却“不好文学”,因此经常遭到邓禹的批评。但是,邓训却是一位著名的将军。当时,东汉经常遭到西部羌人的侵掠。邓训受命于危难之际,不仅平定了羌人,而且还得到了羌人的拥护和热爱,为稳定东汉的政局做出了卓越贡献。

  家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加上天资聪颖,邓太后六岁时就能欣赏和书写大篆,“十二岁通《诗》《论语》”。在哥哥们读书时,年少的邓太后就能提出问题难倒他们。“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中国古代,女性的职责主要是相夫教子、治理家务,邓太后却“志在典籍”,根本就“不问居家之事”。这让家人都感到意外。她的母亲就带着调侃的语气批评她说,“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你不安分守己学习女工以供应家人的衣服,却去读书,难道你想被国家选举为博士官吗?邓太后是个孝顺的女儿,听到母亲这样的话,就白天学习女工,晚上诵读经典著作。“诸生”是当时对在学校,尤其是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读书求学的学生的通称。于是家人就给她取了“诸生”这个外号。

  邓太后喜欢读书,这让身为一代名将的父亲邓训都感到奇怪。但与母亲不同的是,父亲没有责怪她,反而是“事无大小,辄与详议”。这样的“待遇”非同寻常。须知邓太后那时最多13岁。戎马倥偬、身经百战的一代名将愿意与一个不到13岁的花季少女讨论问题,交流看法,这即使在今天也让人震惊。当然,这体现出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但更关键的是反映出女儿的优异。我们无从得知邓太后与父亲交流的细节,但从她对父亲去世的哀痛之中,完全可以想象这样的交流留给邓太后的美好回忆和深刻影响。当邓太后被确定选入宫廷时,恰逢父亲去世,13岁的邓太后哀痛不已,不仅“昼夜号泣”,而且在守孝的三年间都不吃作为调味品的“盐菜”,以至于“憔悴毁容”,连身边的亲人们都不认识她了。

  二、身为王妃 不废读书

  在守孝三年后的永元七年(95),16岁的邓太后“复与诸家子俱选入宫”。邓太后身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美貌“绝异于众”,让周围的人都很惊异。邓太后的天生丽质可能缘于她的母亲。她的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阴丽华堂弟的女儿。阴丽华则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皇后,她的美让光武帝一见倾心,以至于在京师看到排场盛大的执金吾时,也没有忘记阴丽华的美,脱口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阴丽华后来被封为皇后,但是却并不骄淫奢侈,反而“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而且“性仁孝,多矜慈”。她在7岁时失去父亲,虽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每当谈到父亲时“未曾不流涕”,这样的孝子深情,令光武帝都常常感叹。邓太后的美貌和善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阴丽华。

  从永元七年入宫到永元十四年被立为皇后的七年间,邓太后不为地位变迁所移,始终坚持读书。

  邓太后虽然喜爱读书,当年他的母亲也调侃她说是不是要当博士。但她毕竟没有成为博士,不是专门治学的专家学者,所以需要专门名家的指导。天赐良机,当时的著名学者班昭受皇帝和帝的邀请到皇宫“开班授课”,邓太后就抓住这个机会读书学习。

  班昭身出名门,父亲班彪和哥哥班固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先后写作了《汉书》,另外一个哥哥班超则是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因为平定西域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被封为“定远侯”,史称“班定远”。出身于这样的家庭,班昭也“博学高才”。《汉书》尚未完成,班固就去世了,皇帝和帝就请她继续写作,由此可知班昭的才华。和帝还召班昭入宫,请她给皇后诸贵人授课,当时“号曰大家”。面对这样的大学者,喜爱读书的邓太后当然不放过学习机会,于是就和大家一起跟从班昭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经书,同时兼及天文、算数。

  我们无法知道班昭当时是如何看待邓太后的,但她可能没想到,在当时听讲的学生中,这样一个美丽而年轻的姑娘将来会主持朝政近20年,并且师生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据《后汉书》记载:班昭“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在邓太后主持朝政时,并非政府官员的班昭却得以出入庄严的皇宫参与严肃的政事,并且参与次数之多,以至于朝廷特封班昭的儿子曹成“关内侯,官至齐相”。由此来看,班昭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者,而是终其一生成了政府的“高级顾问”。

  这不仅让人想到《论语》。在《论语》中,子禽曾经问子贡:“夫子到达一个国家,就知道那个国家的政事。这到底是求来的,还是人家主动要告诉他的?”子贡回答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是靠自己高尚的品德取得的。孔子自己也曾说过,按照礼制,我现在虽然不参与治理国家,但作为曾经的大夫,还是有资格了解国家大事。邓太后自小熟读《论语》,当然知道这一点。但班昭得以与闻政事,当然一方面与班昭的知识与见识有关,但也不排除师生间的良好关系。也许,班昭很是欣赏自己的这个“学生”,邓太后则相当敬重这位老师。这可以从后来邓骘的辞职一事中看出。

  大将军邓骘是邓太后的哥哥,曾经与邓太后一起定策禁中,参与秘密确立殇帝和安帝等国家重大决策。深受良好家风的影响,身居高位的邓骘深知盛极而衰、月盈则亏的道理,所以数次请求辞去重要职务和优厚待遇,但都遭到邓太后的拒绝。汉代以孝治国,所以在他们的母亲去世时,邓骘就趁机再次提出请求。想不到的是,这次邓太后居然同意了。但这一次之所以得到允准,并不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妹妹,而是班昭的建议。

  原来,邓太后看到邓骘的上书时,也是准备不允许的,但可能有所犹豫,于是就征求班昭的意见。班昭郑重地上了一个奏疏,充分肯定邓骘的“谦让之风”,并且引用《论语》“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加以强调。最后班昭含蓄而智慧地指出,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再不允准,就可能带来政治上的不利后果。邓太后心领神会,批准了邓骘的请求。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两者的政治见识,也可了解师生间的心灵默契。

  班昭年长邓太后约30岁。邓太后从16岁初次认识班昭到41岁去世,与班昭相处约25年。25年中,班昭看到了一个花季少女长大为一个中年女子,见证了一个美丽好学的宫女成长为主持朝政的政治家。不知道班昭作何感慨,但从她与邓太后长期而密切的接触中可以看出她们的相知相得。班昭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大师,写作的《女诫》影响深远。该书也是在辅佐邓太后期间写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邓太后是班昭在政界培养的最杰出的学生。25年间,他们亦师亦友、亦君亦臣,对读书的共同爱好与追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充满了诸多偶然与巧合,也让我们产生无限的想象与感慨。班昭与邓太后先后一年离开人世:安帝永宁元年(120),71岁的班昭离开人世;次年(121),邓太后去世,时年41岁。在邓太后去世的这一年,以发明了造纸术这一文明传播工具而名垂青史的蔡伦也去世。蔡伦生前深得邓太后的重用而被封侯……

  三、临朝听政 躬自监试晚辈读书

  邓太后在永元十四年(102)冬立为皇后,时年26岁。元兴元年(105),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正式执掌朝政大权。自此开始长达15年的执政生涯。在如此的高位,邓太后也不废读书,只是随着地位的变迁,她将自己读书的私人爱好转变成了皇室的集体活动。

  早在她刚刚立为皇后时,在处理贡品方面就展现出对读书的爱好。当时,地方上贡物品,都是千方百计追求“珍丽之物”。邓太后成为皇后后即“悉令禁绝”,只要求“但供纸墨而已”。想来这让人多有意外,但对于喜爱读书的人来说,则完全可以理解。简而言之,这只有一个真正爱书的人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

  临朝之后,日理万机的邓太后还是不忘读书。元初六年(119),邓太后下诏把皇室男女5岁以上共40余人,加上娘家近亲子孙30余人召集起来,为他们开设地方,“教学经书,躬自监试”,聘请老师教学经书,有时还亲自进行考试。对于5岁以下的幼童,则为他们安置师傅保姆,让他们朝夕进入宫中,亲自进行教导,其恩爱之情甚是浓厚。

  一群孩子,这么小就离开家庭,肯定让家人难以接受。对此,她给娘家堂兄邓豹、邓康等写信解释说,我之所以要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读书学习,是考虑到现在文教衰弊,“时俗浅薄,巧伪滋生,《五经》衰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对孩子们加强教育引导,那么我们的家庭就可能日趋衰败。书上说得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绝对不行的啊!”在这样败坏的末世,如果皇亲国戚、享受俸禄的家庭不注重子女的教育,那么将遭受祸败。洞悉人情的邓太后还以家族先辈来激励大家。“先公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孙”,我们的祖辈邓禹虽然主要是以作战的武功留名清史,但是他也没有忘记用文德来教育子孙,所以他要求13个儿子每个人都要习得一艺,而不能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只有这样,才能检束修养自己,避免触碰国家法网。最后邓太后诚恳地说,我希望晚辈孩子们能够对上继承先祖开创的盛大美好的事业,对下体谅我的良苦用心,努力勉励自己!

  以文德施行教化以避免祸败,在西汉有先例。西汉时孝文帝窦太后出身贫寒,从小离开父母,也与哥哥长君、弟弟少君分离。当兄弟姐妹再见时,姐姐已经成了当朝皇后。姐弟重逢,百感交集,窦皇后抱着兄弟俩哭泣。窦太后不但厚赐兄弟二人,而且把他们安家在长安。绛侯周勃、将军灌婴等听说后,说,我们大臣的命捏在这两个人手里啊。因为他们出身寒微,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不识大体,不知礼义,富贵后就可能胡作非为。目前只有一个挽救办法,那就是选择忠厚而又有德行的长者与他们一起居住,让他们感受良好的教育。最后方使“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富贵骄人。”

  邓太后名绥,在位20年,根据《谥法》“有功安人曰熹”的规定,所以去世后谥号为“和熹皇后”。这样的谥号反映了邓太后临朝听政的功劳,“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这样成就的取得,与邓太后先天善良的本性和后天的勤奋读书密不可分。

  邓太后小时深得祖母的喜爱。五岁时,祖母亲自为她剪发。年老的祖母两眼昏花,不小心误伤了邓太后的后额,但邓太后忍痛不言。周围的人问她,难道你不痛吗?邓太后回答说:“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邓太后天性之良善,由此可见一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善良的天性加上后天的勤奋读书,“文”与“质”相得益彰,使她善良的本性得以健康地成长,成为名垂青史的政治家。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在一次与功臣诸侯的宴会上从容问道:“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如果你们没有遇到国家的变故,你们会干什么呢?邓太后的祖父高密侯邓禹首先发言说:“臣少尝学问,可郡文学博士。”邓禹对自己的人生预计是做一名博士,邓太后的母亲也调侃邓太后是否要做一名博士。何谓“博士”?《汉书》的解释是:“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尽管祖孙二人的理想都未能实现,但他们都真正地践行了“博士”的内涵。或许,她们才是真正的“博士”!

请使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继续阅读书刊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

Baidu
map